本书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的个人回忆录。作者从个人化角度出发,以其丰富的经历、专业的视角、亲历者说的方式讲述其自幼与乒乓球结缘到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故事,既包括其多次参加世界乒乓球大赛的经历和感受,也包括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历程,是一本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传记。
徐寅生在运动员时代曾四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享有乒坛智多星的美誉;担任教练员之后,他多次率队参加世界大赛,勇于创新、成绩优异。其担任中国乒协主席长达30年,代表着当时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智慧;20世纪70年代,徐寅生不但是乒乓外交等历史事件的积极参与者,而且长期作为中国乒协主席主导着中国乒乓球的发展,还以国际乒联的主席和终身名誉主席的身份,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乒乓与文化
秦绍德
为徐寅生同志的这本乒乓生涯回忆写序,我实在不够资格。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我只是徐寅生的粉丝(追崇者)。徐寅生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心目中的英雄。
徐寅生是个传奇人物。他原本是上海航空技校的一名学生,因为爱打乒乓球,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乒乓球成就了他的全部生涯。他先是在上海体院接受训练,然后入选国家乒乓球队,后来在第26、27、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达到运动生涯的。退出线后,他又长期执教国家队,形成了一整套带队、实战、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影响了几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文革中他经受住了考验,改革开放后复出,被推到国家体委和乒协的领导岗位并走向世界,被选为国际乒联第五任主席。他的威望和胸怀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徐寅生的乒乓生涯,就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运动光辉历史的缩影。从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荣获男子单打冠军开始,中国乒乓球运动就开始攀登世界。在第26、27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扩大战果,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在第28届世乒赛上荣获5项冠军,占据并巩固了的地位。此后,因为文革的原因以及竞技运动的规律,中国乒乓球运动反反复复,高峰地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乒乓球队众志成城,团结战斗,于第36届和第43届世乒赛上两次囊括7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创造了国际乒联历史上的纪录。徐寅生就是这一辉煌历程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见证人。他对这一历程的回忆,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使人不忍放手,直至一口气读完。我十分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五六十年前的赛事,他记得那样清晰、生动,今天读起来都有现场感。答案只有一个:当年投入有多大,今天记忆就有多深。
徐寅生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自称从小打球是野路子,就往一切可以打球的地方钻,专找高手对垒。这样也就锻炼了独立思考、自我提高的能力。后来在球场上,被人称为智多星,实际上就是善于琢磨球、琢磨人(对手),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弱点,朝一切扬己长克敌短的方向发挥;输一场球必定复盘过电影,将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找出来,学费不能白交。1964年那个著名的讲话则是他智慧的结晶。他运用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道理,分析了赛场上攻与守、硬与软、输与赢、特长与特短、自信与自卑等多对矛盾相互转换的情况,提出了从策略上、技术上、心理上应对的办法。他的讲话来自实践,通俗易懂,分析入理,非常好读(当年我们都认真读过)。作了一句批语:……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历来喜欢来自小人物的、没有任何修饰的、充满哲理的话语。也因为的批语,智慧的徐寅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记得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的时候,全国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当时我在敬业中学上初中,是校乒乓球队队员,那几天更是一股劲儿追着了解赛况。当时,家里没有收音机,更不用说电视机了。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家里有一台收音机,家在新开河,我住文庙附近,相距30分钟路程。我每天放学后背着书包就到他家听比赛实况转播。徐寅生和日本的星野那场球赛,我们听得手里都捏出汗来,那十二大板我们跟着播音员一板一板数,如痴如醉,后赢下那一球,我们都跳了起来。
徐寅生的乒乓生涯给我们很多启迪。
自1959年以来,中国乒乓球运动已长盛不衰60年。我们不要仅仅将此理解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的成功,而要看到,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已融入中国文化,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精神的层面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徐寅生他们攀上世界高峰时,全国上下为他们的成绩欢欣鼓舞,被他们勇于为国争光的气概和集体主义精神所感动。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生活非常困难,但全国人民并未气馁,而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世乒赛的胜利正应其时,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自此以后,乒乓球运动就作为爱国图强的精神象征融入中国文化。从哲学的层面看,徐寅生的文章发表以后,大家对乒乓球运动及其技术的认识又上升到哲学高度:原来乒乓球里有辩证法!其实乒乓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特别需要动脑筋、特别需要智慧、特别训练思维的运动。当时正是全国学习哲学著作的高潮,徐寅生的体会促进了群众深入钻研《矛盾论》《实践论》。从国际交往和外交的层面看,乒乓球运动成了文化媒介。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主席英明决策,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揭开了尼克松来访、中美建交、中日友好邦交的序幕,打破了某些势力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周恩来喜称这是小球推动了大球。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乒乓球运动40年长盛不衰。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让中国人体会到了民族崛起的喜悦,体会到了傲立于世界之林的自豪。人们常称乒乓球为国球,就是因为这项运动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精神的标志。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没有不败的常胜将军。在世界大赛中,中国乒乓球队也不可能不输,但人们希望输球不输人。中国乒乓球队那种永不言败、永攀高峰、虚心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永远保持下去。当下,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离世界还很远,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可以用中国乒乓球运动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力量,来激励自己。
从制度的层面看,中国乒乓球运动是竞技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得好的一个典范。全民普及是基础,高水平竞技是引领。如果没有乒乓球运动的全民普及,乒乓球项目就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竞技水平;如果没有高水平竞技的引领,也就不可能吸引并推动全民的普及。全中国至少有上亿人参加这项运动。全世界哪一项运动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啊?!由于参与的人数多、赛事多,打球形成的技术风格就多,出类拔萃的选手也就多。水涨船高,中国乒乓球的高水平就建立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之上。日本乒乓球近几年形成向中国挑战的态势,其实就是借鉴了我国广泛开展、提早培养的经验(当然日本也有自己良好的传统)。在竞技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方面,大学是一个很好的蓄水池。乒乓球水平高的青少年应该送到大学深造,使高水平运动员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水平,同时促进大学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徐寅生作为优秀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高层领导,一直很重视基层体育运动。近些年他一直关心复旦大学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常常出席校乒乓球队和乒乓球俱乐部的活动,同时又促成日本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木村兴治、松崎君代访问复旦,和复旦球迷交流,这些做法实际上也促进了中日民间文化的友好交流。在这些活动中,我有幸和少年时期的仰慕者徐寅生近距离接触,交谈之下共同语言很多,体会到他对发展好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殚精竭虑、不能忘怀。
在高水平竞技方面,我国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层层选拔、形成队伍的举国体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设计。当然,它还需要认真贯彻体教结合的方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与学校、社会全民普及结合起来。现在有人主张摒弃这一设计,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试想,如果一个制度经过60年证明是好的、行之有效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要摒弃它呢?从本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实践积累了多少成功的经验。乒乓球运动不能走单一市场化道路,靠金钱是培养不出优秀运动员的。任何竞技运动如果缺少精气神,就不可能维持高水平。中国足球运动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弯路,花的钱不少,到现在还没有走出来。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创造一种制度是不容易的,坚持一种制度更难。
乒乓球运动从市普及到乡镇,甚至穷乡僻壤;乒乓球赛事牵动着数千万球迷的心。网上网下有铺天盖地的球评,优秀运动员成了今日明星,这就是今天的风景。今日风景是昨日辉煌的继续,但是有许多人已不了解中国乒乓球运动为什么能走到今天,自然也不明白该怎样走向明天。
徐寅生同志的乒乓生涯回忆实在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2018 年7 月
徐寅生,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曾任国际乒联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乒乓世界》杂志总编辑。
金大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特聘专家。
吴维,上港集团工会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