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岛屿大型真菌图鉴》是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南海岛屿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分类和分布的专著。
《中国南海岛屿大型真菌图鉴》涉及的南海岛屿包括广东、广西、海南沿岸岛屿及南海诸岛,这些岛屿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域,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中国南海岛屿大型真菌图鉴》记载了2门4纲14目46科105属203种大型真菌;按形态学划分为子囊菌、胶质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齿菌、鸡油菌、伞菌、牛肝菌和腹菌共9类;介绍了每种真菌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有关该菌相关信息的讨论、引证标本、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等;书末列有主要参考文献、真菌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中国南海岛屿大型真菌图鉴》中附有真菌彩色生态照片200多幅。
《中国南海岛屿大型真菌图鉴》可供菌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人员、菌物爱好者,以及食、药用菌开发经营人员参考。
岛屿生物区系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天然实验室,从达尔文时代到分子生物学时代一直备受重视。由于岛屿与大陆相隔离,岛屿上的生物有自己特有或独立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岛屿生物占据特殊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同时,岛屿上的生物受到威胁的程度要比其他许多地区严重得多,濒危种的数量也更大,因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先提及“岛屿,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岛是物种受到威胁的集结地”,所以开展该区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极为重要。
一、南海岛屿的自然条件概况
我国南海岛屿数量众多,海岸线长。《中国海岛志·广东卷》和《中国海岛志-广西卷》记述了分布在周边的大小岛屿,数据显示:广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条件,大陆海岸线长达3368km,占全国的1/5,拥有海岛1431个,其中面积500m2以上的海岛759个,岛岸线长2414km,占全国岛岸线的1/6。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陆海岸线全长1500km,海岸沿线形成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珍珠港、龙门港、企沙港等天然良港,沿海有岛屿697个,总面积66.9km2。涠洲岛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4.7km2。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屿,地处热带,海岸线长达1528km,生物资源丰富,热带山地雨林和红树林为中国少有的森林类型,全岛拥有维管植物4000多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5%,有近600种为海南特有种。南海诸岛由200个多个岛屿、沙洲、礁滩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组。东北部的一组称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及邻近几个暗礁组成,东沙岛海拔约5m,面积约1.74km2,岛上植被繁茂。西部的一组称西沙群岛,由30多个岛屿、沙洲、礁滩组成,有高等植物生长,总面积约7.28km2,最高的岛屿石岛海拔15.9m;面积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只有1.85km2。西沙群岛的东南侧为中沙群岛,由很多暗滩和暗沙组成;其东面约160多海里处还有黄岩岛,岛上有高等植物生长。最南端的一组称南沙群岛,由200多个岛屿、沙洲、暗滩、暗礁和暗沙组成,其中岛屿及沙洲共22个,部分岛屿及沙洲有高等植物生长,岛屿及沙洲的总面积约1.6578km2,最高的岛屿鸿庥岛海拔为6.1m,最大的岛屿太平岛的面积为0.432km2。热带海岛地理位置特殊,属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光热资源极为丰富,且雨量充沛,独特的土壤类型,形成了特有的热带岛屿植被。
邓旺秋,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州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学报》编委会委员。师从我国著名真菌分类学家李泰辉研究员和姜子德教授,从事大型真菌资源分类与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加科技部973项目、科技基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等项目近30项。对灵芝科、鹅膏科、粉褶蕈科、虫草等大型真菌有较深入的研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大型真菌新种10多种;获国家发明专利5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
张明,博士,助理研究员。自2009年起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应用、系统发育与进化及生态学相关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6篇(首作者SCI论文13篇),合作出版著作《云南楚雄州大型真菌图鉴(I)》,参与《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车八岭大型真菌资源图鉴》编写工作。研究领域主要为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与进化,已发现并命名大型真菌新属3个,新种27种。
钟祥荣,硕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师从李泰辉研究员和姜子德教授,负责南海热带岛屿的真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曾参与编写《云南楚雄州大型真菌图鉴(I)》,主要研究斜盖伞属和喇叭菌属相关类群,发现并命名了1个新种,发表SCI论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