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2年是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界:没有物质匮乏之忧虑,没有衰老颓废之烦恼,没有工作繁琐之厌倦,没有孕育抚养之压力,没有婚姻、性道德之约束,没有药物滥用之限制,没有政治高压之窒息……俨然是人类一直以来无限向往和憧憬的“世外桃源”和“乌托邦”。然而,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爸爸妈妈是令人羞辱的词,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1克索麻就能带来快乐,可怕的是,人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的能力……过去、现在、未来,人类关于自身和未来的所有忧思都蕴含其中。
★永不过时的科幻寓言小说,充满社会性、警惕性和哲思,《云图》《黑镜》等热门影视剧思想与创作的基础。
★一部饱受争议但热销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之作,赫胥黎被指责为“色情文学作家”,《美丽新世界》在一度被禁的时期,仍出了近60个版本,销量近300万册。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评选中排名第5;英国《观察者》和BBC的阅读调查,《美丽新世界》居阅读排名前列。
★具品鉴和收藏价值的版本:内地早、具影响力的译本,李黎女士2013年对照原著第三度修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薛人望先生从专业角度对书中科技术语、名词重新核对修订。
★英国插画大赛获奖插画首次收入,60余幅珍贵图片精彩呈现。
回首未来
——《美丽新世界》新版译序
李黎
在人类文明史上,二十世纪是一座重大的里程碑。短短的一百年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世界性的科技与文化的飞跃与激荡;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战后婴儿潮、青少年在各种思想冲激下付诸行动的关键时段。
一九六八年——所谓“改变历史的年代”, 那年我二十岁,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念大三。在当时台湾戒严年代的封闭的环境里,像不少年轻人一样,二十岁的我热情、好奇、困惑,时时在寻求一些答案,虽然往往连问题都并不清晰。从接触到的有限的文史哲书籍里、从更有限的现实环境中,我憧憬着广阔的知识世界,吃力地思索着“人类的幸福和前途”之类的大问题。以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我个人极为浅显的知识,这种“求索”的局限和挫折当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这时,一位动物系的男同学给我看一本英文“乌托邦”小说Brave New World。我正好刚读过《一九八四》,也约略知道一些有关“负面乌托邦”的理论,看到这部充满典雅的人文关怀与繁复的科学想象、又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瑰丽场景的文学作品,自然一读就为之惊艳而不能释手。当时这本书在台湾还没有中译本, 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就决定把这本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出来。既然他主修生物,充斥着生物工程内容的前三章主要由他负责,之后我就接手,他帮忙查找数据。整个大四那年,我俩的课外时光就在合作译书中度过;毕业前夕这项工作也完成了,书名定为《美丽新世界》,一九六九年在台北初版。直到一九八九年 —— 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之后,对英文的掌握准确得多,并且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我将旧版译本对照原文仔细地重新校订一次,除了失误差错之外,也将语意含混、西化句法及需要加上注释之处都做了修整,并加译了赫胥黎在一九四六年重版时写的《再版前言》,出了《美丽新世界》修订版。
而今又是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北京燕山出版社要推出 “负面乌托邦” 系列,其中的《美丽新世界》决定用我的译本,于是我又将修订版再度梳理修订一遍,重新披阅之际不免感触良多。 这本书问世至今已经八十年了,二十一世纪也过了十多年,这个世界上又有了更多新的变化、更多赫胥黎当年未曾预言到的重大“成就”;然而这本二十世纪的文学经典,依然历久弥新,依然值得每一代人细读。
……
负面的乌托邦是文学家作为人文关怀者的警告,《美丽新世界》书名是个反讽,可是《美丽新世界》的噩梦也未必都会预言成真。就像“试管婴儿”曾经也备受质疑责难,如今世上已有数百万名试管婴儿,造福了无数不孕症患者。谁说科技带来的未来世界一定是负面的呢?科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自身的愚昧和邪恶。是以出身科学与文学世家的赫胥黎,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他对人类自我救赎的信心 —— 正如他在《前言》中所提的:不为科学所役而役使科学,“心智清明”地为着一种长远理想而生活的人类社会。
这本书并没有为人类的重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原也不是文学家的责任),而是借由那些难题引发读者自行独立思考 —— 不盲从科技和权威而能作出反思。“稳定”固然可以带来舒适,但同时带来的是一致性;而正是能超越一致性的独立思考,才能够促使人类进步。所谓“科学”,原就是在既有的知识和理论之上,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突破、来创新、来提升的学问。
《美丽新世界》的中文译本繁体版和简体版,从一九六九年至今至少已印行了数十版;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我已记不清有多少读者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美丽新世界》对他(或她)的影响;其中还包括在国际科学领域中卓然有成的人士,提及这本书启发了他跳出框架去思考。所以我相信这本文学经典对年轻人 —— 尤其是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不论在任何领域,都会历久恒新有所启发。
回顾从我最初译书的青年求索年代,到如今生活的二十一世纪,赫胥黎那份人类自我救赎的理想依然遥遥无期,人类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正面的乌托邦;但是人们已经有了够多的反面乌托邦的例子——我们至少知道什么样的乌托邦是行不通的。但愿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起码具备了这一点从痛苦中汲取出来的智慧吧。
最后要提的是:当年那位送我一本Brave New World,并且与我一道译书的念生物的男同学,后来成了我的丈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而他的专业正是生殖激素和不孕症方面的研究。
二○一三年夏于美国加州斯坦福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著名作家、学者,一生创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赫胥黎出生于大名鼎鼎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天演论》的作者,父亲是英国小说家,哥哥是著名动物学家,弟弟是诺贝尔奖得主。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青年时的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在学习了盲文后,他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胎炙人口的小说,并且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一些学术圈他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
译者介绍:
李黎(1948— ),本名鲍利黎,是出生在内地﹑成长在台湾﹑旅居美国的小说﹑散文﹑剧本及专栏作家。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三十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李黎的唯一译作《美丽新世界》曾给予20世纪80年代的内地读者以巨大影响。
薛人望(1948—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生殖生物学部门主任。曾获美国国家卫生署(NIH) 研究事业发展奖等多项奖项。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回首未来/李黎
再版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大家读
面对“美丽新世界”/止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