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人经历了一个由“怵沙”“恨沙”向“惜沙”“爱沙”的转变,他们在国家的关怀重视下,以自身实践证明了沙漠可以生金,并使今日的库布其大漠当真就在烁烁流金。这对世界而言也是一场生态观念的刷新,影响着全球所有荒漠化地区接下来的生态建设,至少会使其换个观念来看待荒漠化区域,并尝试着找出改善荒漠化地区之民生的方法与途径。
库布其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从而使众多优秀的大漠儿女脱颖而出。亿利资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彪即为其中之一。王文彪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他人还不曾坚定“治沙”信念的1988年,他就已经开始了行动,且再未曾停止过脚步。30多年来,他使越来越多的人树立了脱贫的信念,萌生了向富的愿望,并将越来越丰富的致富路径延伸到人们脚下。
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减贫经验成为国际期盼了解的热点。语言晓畅自然、情感含蓄深沉的《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契合了时代需求,就全球而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的区域当属荒漠化地区,该书对中国脱贫攻坚之“库布其扶贫模式”的生动解读,可以提供一份翔实的“中国经验”。
中国荒漠化防治已经实现整体逆转,中国在2020年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期待世界范围内的荒漠化逆转和贫困人口减少。这也是《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作者的写作初衷与共同心愿。
放眼全球,库布其沙漠的生态治理堪称当代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辛勤的库布其人民以智慧与汗水,化“死亡之海”为希望之绿洲。这其中,支撑他们将生存威胁变为发展机遇的“库布其精神”是非常值得颂扬的。
中国人对乡土独特的情感依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勤劳的民族以日复一日的工作呵护着脚下的土地,印证了社会学家们所说的“乡土中国”。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见证了许多朝代的兴衰与更迭,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这绝非偶然。
库布其同样情深意切地讲述了一个母亲与孩子的故事。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和达拉特旗。“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弦”。黄河流经库布其沙漠的西、北和东面,正如一张悬在杭锦旗和达拉特旗上方的弓,而库布其沙漠南缘则像弓上的弦。
清朝初期,达拉特旗的沿河地区植被茂盛。清朝中叶的烧荒垦种使得植被覆盖消失,牧场和草原退化,这片地区也成为人们口中的“死亡之海”。甚至直到20年前,北京和河北的沙尘天气依然拜这片中国第七大沙漠所赐。
然而,第一次到访库布其的时候,我就被这片虽地处气候极干旱的内陆,但却生机盎然的绿洲所震撼。成千上万的库布其人民投身到荒漠化治理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事业中,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无人不为之动容。
我曾去过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诸多沙漠,见识过世界各地的荒漠化治理成果,但无一比库布其治沙更令人印象深刻,治理规模之大、难度之高使其堪称奇迹。是什么铸就了此等丰功伟绩?
库布其的人民告诉我,唯有智慧与汗水。正是多年来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就了伟大的治沙事业,正是亿利集团的创新精神使沙漠人民上下其心,共同创造了库布其的奇迹。
作为亿利集团的董事长,王文彪先生是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的重要缔造者。他深深眷恋着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认为只有善待土地,土地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王文彪出生于杭锦旗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说他有三位母亲:亲生母亲、祖国母亲和大地母亲。他曾立誓要照顾好她们,并将一生都奉献于此。
王文彪的童年深受风沙和饥饿的折磨。年幼的男孩最渴望两件事:一件是把狂沙四起的荒漠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另一件则是摆脱饥荒与贫困。每天早上,他都在满床的沙子中醒来,饭菜中也夹杂着风沙的味道。水电供应总因反复肆虐的沙尘暴而中断,求医求学的道路也被漫天黄沙所阻隔,人们有时甚至吃不饱饭、睡不好觉,生活没有一丝希望。
长大后,王文彪的同龄人纷纷去别处谋生,而他却把自己视为“库布其的儿子”,决定留在家乡并投身治沙事业,遵循他刻在基因里的誓言。童年的梦想就此成为他长大后的使命。
1988年,29岁的王文彪接管了家乡的一家盐场。当时,无休无止的沙尘暴使盐湖基地面临被荒漠化吞噬的威胁,这是盐场面对的最大挑战。他和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改善生产和生活问题——修路,拿部分收入资助治沙建设,甚至调动大批员工去种树。
万事开头难,但他们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王文彪创立的亿利集团一步步成长为库布其这根弓弦上一支强有力的箭,而王文彪也从曾经做梦的少年变为激励他人前行的商业领袖,堪称全球荒漠化治理领域的翘楚。如今,王文彪先生已经将亿利集团的商业活动扩展到医疗保健、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农牧业、旅游业和饲料加工等领域。
亿利集团是库布其防沙治沙的先锋,他们很早就认识到,私营企业能够为荒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这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库布其治沙过程中90%的工作都由亿利集团完成,他们坚信,拨款资助和利他主义式的美化环境是无法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必须寻找一种在治沙中创造价值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2017年,我有幸授予王文彪先生联合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卫士奖”。这是为将终身奉献给环保事业的人颁发的奖项。截至当年,库布其累计吸收二氧化碳1450万吨,制造氧气1830万吨,价值68亿人民币;亿利集团在库布其项目中实现的水土保持效益价值244亿人民币。
沙漠不是生存的威胁,而是脱贫的机遇,这正是“库布其精神”的核心。杭锦旗人民创造的“库布其模式”是一条双赢的道路——它并不是让你在生态学和经济学,或是在保护环境和脱贫致富之间二选一,而是以“库布其精神”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它告诉我们要从沙漠中创造价值,并通过治理沙漠来实现价值。
库布其的奇迹与当地人民的3种经济来源有关。
第一种经济来源是种植可以适应干旱气候的作物。亿利集团的甘草种植对企业、种植户和生态环境来说都是一项“甘甜的事业”——亿利集团收获了高质量的作物,当地人民学到了生产技术并获得收入,自然固氮和土壤特性改良得以实现。随着种植技术的改进,甘草产量增加了10倍,农户的亩产收益大幅提高,而沙区也在短短两三年内变成肥沃的农田。
第二种经济收入源自适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辽阔沙漠。库布其已建有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能为附近区域以及河北省供电,将来还有可能扩大规模。广袤而无私的土地以这种方式为生产和生活供水供电,此番景象令人无比欣慰。
库布其的第三种经济来源是旅游业。这个美丽的地方临近内蒙古自治区和周边省份的人口密集区,具备发展条件。旅游业在全球提供着最多的就业机会,中国早已是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并将逐步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我带十几岁的儿子来到库布其之后,他惊讶于此处开展的所有活动——在沙漠中露营,骑马、骑骆驼,还有最能吸引年轻人的沙漠赛车。这里还有很多漂亮又舒适的旅馆,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中国和蒙古国的美食,比如蒙古羊肉和沙漠蔬菜。
通过发展种植业、太阳能发电和旅游业,超过三分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实现“绿进沙退”,十万多农民得以脱贫。我有幸亲眼见识了亿利集团的“库布其模式”,它证实政府和企业之间高效、创新的合作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的这项伟大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这是他在浙江省工作时提出的论断,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今也在中国各地得到了验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发布的一则报道称,地球的植被覆盖率相较过去有所增加,这一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在内蒙古库布其、新疆、甘肃、河北等地的植树造林,这是造福全人类的壮举。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大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现在,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国的许多成功实践堪称全世界学习的榜样,“库布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在江苏和浙江试点“河长制”、推动苏州和深圳等地绿色发展等战略,无一不值得向世界展示。
中国应当引以为豪,并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平台与各国交流成功经验。
我期待看到库布其的未来能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期待看到“母亲河”哺育的人民脸上露出更灿烂的笑容。
“库布奇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它融合了创新与毅力,又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乡土意识与情怀。我们应该尝试将这种模式推行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由此才能充分发挥这支强弓的巨大能量,以帮助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毕竟,全人类同为地球母亲的儿女,善待她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王占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主任编辑、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新华社培训中心特聘教师、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首席智库专家、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史料版)》《秕谷仓·王占义作品集》《万事万物由来大辞典》,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内蒙古日报》《中国记者》《中国传媒科技》《中国扶贫》《林业经济》《北方经济》等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杨春风,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进修于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现为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河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生态专家。2018年获评“宣传盘锦故事好市民”,2020年获评“辽宁省写书人”“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已创作出版10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一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春归库布其>(合著)获评“2019年度中国好书”、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辽河渡1931-1945》获评“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
第一章 与贫诀别
华丽蜕变
向贫穷宣战
“控沙”三十余载
拐点1997
第二章 思变风起
新世纪新鲜事
“天星”助力
“恨穷”意识萌发
“绿色风暴”
第三章 致富浪潮
机遇丛生
科技支持
赚钱光荣
悲壮家乡情
第四章 沙里淘金
虽败犹荣
救命甘草
重振2013
“经济绿洲”
第五章 大漠流金
致富有典范
文旅也生金
新村新气象
感谢富裕
第六章 精准2014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滴灌”式扶贫
“第一书记”来了
第七章 决战2016
百行扶百户
百企帮百村
乌兰牧骑在行动
“我家脱贫了”
第八章 收官2020
风范“兜底”
情系“长效”
小康在今朝
走出库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