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第三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是在此前一、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第三版。新版在保持原版基本框架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新经验,借鉴了国外国民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运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成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国民经济管理的思想、理论、概念和方法。全书共分14章,分别阐述了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任务,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模式,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功能,国民经济管理的若干重点管理内容(涉及供求平衡、经济增长、投资、消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涉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该书力求使读者借助本教材,快速地进入庞大而又复杂的国民经济系统,通过本教材提供的基本概念和分析路径,便捷地找到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国民经济管理学(第三版)》适合作为高校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核心教材,高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参考教材,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辅助教材,各级政府公务员入职考试的参考用书。
时隔十三年,《国民经济管理学》第三版终于与读者见面。实际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志早在几年前就叮嘱催促我们修订该书。无奈事情繁杂,又牵涉许多人事变化,一直定不下来修订事宜。从2018年到2019年,有几个我国历史上注定要遇到的重要时间节点: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国际金融海啸1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当这些重要历史节点交织在一起时,一种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本反映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材,需要及时修订了,否则会愧对历史,愧对学生,愧对广大读者。
当下国内学术界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讨论正如火如荼。的确,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积攒了非常丰富的经济理论研究素材和营养,所以构建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恰逢其时。在这个构建讨论热潮中,国民经济学科不应当缺席。其实当国民经济学科在新中国开始构建时,就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些基本认识。
最初,国民经济学科的思想与政治经济学同名同源,但是当经济学分工细化后,国民经济学就开始脱离政治经济学框架寻求独立发展,变成一门如何理解和如何治理一国之经济的务实学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计划经济建设者和管理者,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国民经济计划学科。这可以视作新中国国民经济学科的开创。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计划学也逐渐被国民经济管理学替代。历史上,一个学科要想不死掉,就要依据实践的需要和变化而转型,并没有千古不变的学科知识体系。尤其是与中国经济管理活动直接密切关联的国民经济学科。一般而言,我国国民经济学科中除了主干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或国民经济学外,还至少包含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与方法、投入产出理论与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与方法等课程。
如何理解国民经济计划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从苏联引入治理一国之经济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算起,那么国民经济学科经历了从国民经济计划学,到国民经济管理学,再到国民经济学三次名称变更。但是相较而言,从国民经济计划学到国民经济管理学,名称改变的背景是两种体制下治理国民经济的区别: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理解计划经济运行和如何推行计划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学则主要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推行宏观调控。在两种体制背景下理解和治理国民经济,当然存在具体观念、逻辑和方法上的差别。但是因为都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之中来理解和治理国民经济的,因此二者也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别。这是把国民经济计划学视作我国国民经济学科形成起点的基本依据。
如何理解国民经济管理学与国民经济学的异同?实事求是地说,国民经济管理学与国民经济学并不如国民经济计划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差别那样显著。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中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指定全国7所高校保留该专业。我们在20年前集合这七所高校专任教师,开始编写的这本国民经济管理学,就是应这种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但在我国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专业中,还设有国民经济学专业,数量近百所。这种貌似不统一的专业设置让许多人以为国民经济管理学与国民经济学不是一回事,但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本质上,国民经济管理学与国民经济学没有根本差别。二者同样要主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理解和如何治理国民经济。如果细分差别的话,也许有两点:其一,本科专业按照就业职业导向设置,研究生专业按照学科研究导向设置;其二,国民经济管理学似乎归属于管理门类学科,国民经济学似乎归属于经济门类学科。但是这种区分十分勉强,因为就国民经济学科实际研究内容看,很难区分为管理学科还是经济学科,是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所以,目前两种称呼并存的情况并不说明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
国民经济学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一方面,它发轫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理论指导。即使当初它由苏联专家引进计划经济治理经验而来,但是很快就被中国学者消化吸收而转变为中国的学科。另一方面,它在改革开放时代转型为新世纪的学科,继续承担新世纪人才培养和理论指导的作用。在学科的转型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保存和发扬,国外的经济理论与经验被有机地吸纳进来。在这个学科的培养和指导下,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国民经济治理人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今天,当人们大赞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奇迹时,不应忘记创造成就与奇迹背后的那些从国民经济学科走出来的优秀人才和理论成果。当然,改革开放实践没有停止,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同样没有尽头。随着国民经济学科主干教材一版又一版的修订,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会日臻成熟。
本书前两版的第一主编是李华教授。.他在担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期间,领衔主编了第一版《国民经济管理学》o后来在调到辽东学院担任院长职务期间,继续领衔主编了第二版《国民经济管理学》。数年前他任期届满从院长位置荣退。此次修编第三版时我请他继续领衔,他坚辞不干,让我这个小老弟担纲。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认领第三版的主编任务。李华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国内国民经济学科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尽管后来担任了一校之长,再又届满荣退,但他始终对国民经济学科情有独钟,学风严谨求真务实,教书育人耕耘不止。他为人具有谦谦君子之风,又兼具东北人豪爽之气,是我敬重的年长大师兄和学习榜样。
因为前两版的许多作者或退休或改行,所以参与第三版修编的作者有了较大调整,但是这些新老作者均为国内设有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专任教师。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李华(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第四章,刘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章,林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章,杨艳(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第九章,张会恒(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章,张红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章,张鹏(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第十章,王国定(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一章,李健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二章,杨爱兵(辽宁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三章,蒋选(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章,金乐琴(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借此第三版出版之际,再次感谢前两版的其他作者,正是这些作者奠定的基础,为第三版的顺利编写创造了前提。同时也要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正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关心和督促,才能够时隔十三年重修这本教材。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与任务
第一节 管理、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
二、经济管理的作用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
一、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
二、市场失灵
三、政府干预及其经济职能
第三节 政府失灵及其预防
一、政府失灵的类型与表现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
三、政府失灵的预防与矫正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三、国民经济管理原则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
及其分类
一、经济模式的一般含义
二、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及其分类
三、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条件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类型比较
一、公有制管理模式与私有制管理模式
二、计划引导型管理模式与政策调控型管理模式
三、模式的演化
第三节 中国对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对中国传统模式的基本评价
二、中国传统模式的转型
第三章 国民经济决策与规划
第一节 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一、经济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二、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
一、国民经济决策的内涵与分类
二、国民经济决策的特征和意义
三、国民经济决策的科学化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四节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一、计划与规划
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三、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四、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方法
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管理过程
第四章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组织的功能和原则
一、国民经济组织功能
二、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的原则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体系
一、政府经济管理组织形式
二、政府经济管理组织的调整
三、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人员
一、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二、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的决策风格
三、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控与监督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控
一、控制论与经济控制论
二、国民经济调控
三、国民经济调控系统的有效运行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一、国民经济监测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二、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及其指标
三、国民经济预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控的目标、手段与政策
一、国民经济调控的对象与目标
二、国民经济调控手段
三、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体系
第四节 国民经济监督
一、国民经济监督的对象与目的
二、国民经济监督体系
三、国民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
一、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和基本恒等关系
二、国民经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
一、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二、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三、决定我国社会总需求形成的特殊性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
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构成
二、社会总供给的形成
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一、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含义
二、决定社会总供求平衡状态的因素
三、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一般对策
第七章 消费需求管理
第一节 消费需求与消费函数
一、消费需求及其分类
二、消费函数
三、消费需求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
第八章 投资需求管理
第九章 经济增长调控
第十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管理
第十二章 涉外经济管理
第十三章 收入分配调控与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