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2020年全国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特点,展望了2021年财政政策和十四五时期中国财政经济形势。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财政风险管理的体制基础作了分析,探讨了防范返贫、人力资源错配、生态环境等风险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新组合等重大问题。
序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思维
刘尚希
刘尚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在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经济数字化、金融化叠加,使经济运行原有的实体状态转向虚拟状态。运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理解当前的经济社会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应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的问题,尤其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
一 从风险视角重新认识货币数量与状态的变化
按照传统的定义,货币只是价值尺度或交易媒介。其实货币本身也属于一种资产,具有与任何商品交换的权利。虽然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货币体现为负债,但实质上是不需要偿还的债务,且也不符合会计准则对债务认定的标准。站在国家信用的角度来观察,与其说是央行的负债,倒不如说是国家的一种特殊资产。随着宏观经济转向金融化,货币的功能结构及持有者对货币的认识正在变化,货币的资产属性逐渐凸显。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货币只有数量概念,没有状态概念,这仅是一种基于确定性的无条件同质化假设。从数量的角度,货币超发会引发物价上涨;若从货币状态的角度来理解,货币超发是否导致通货膨胀,取决于具体的宏观条件。
货币存量在不同宏观条件下可比拟为水、蒸汽和冰。一般状态下,货币如同水,具有正常的流动性;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状态如同水变成蒸汽,货币流通加快,即使没有增发货币,也会导致既定的货币存量膨胀,出现通常所说的通胀。但是在经济过冷的情况下,货币可能变成冰的状态,流动性就会凭空消失,需要增发货币、扩大货币存量才能维持经济运行。
历史上,如2008年上半年经济过热,要防止物价上涨。但在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流动性急剧收缩,四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在此背景下相应出台。当时央行是否大幅收回了流动性?其实货币存量没有减少,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原因是货币......
刘尚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届特约监察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 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其代表作有《公共风险论》《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逻辑》《收入分配循环论》《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税收与民生》《科技与经济融合》等著作,以及《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公共化与社会化的逻辑》《在不确定性世界寻找确定性》《以人为本的财政观:民生财政》《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三个维度的认识》《大国财政:理念、实力和路径》《制度主义公共债务管理模式的失灵基于公共风险视角的反思》《财政改革四十年的逻辑》《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转向不确定性与风险基于经济周期视角的思考》《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理论解析》等论文。
Ⅰ 总报告
1更加积极有为,对冲多重风险2020年财政政策综述 武靖州/001
2对冲多重风险,稳定各方预期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石英华/033
Ⅱ 财政与国家发展篇
3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特点 苏京春/051
4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及财政收支预测 王宏利/082
Ⅲ 财政风险管理篇
5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 王志刚/122
6财政风险管理的体制基础及改革建议 李承怡/137
Ⅳ 公共风险管理篇
7防范返贫风险的财政政策 刘天琦/157
8防范人力资源错配风险的财政政策 张帅/183
9对冲生态环境风险的绿色财政政策 刘帅/206
10对冲公共风险的财政货币政策新组合:基于全球货币融资的分析 吉嘉/230
Abstract/258
Contents/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