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声音。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不屑于从事气与经络的科学化研究;另有一群人认为中医本身是另一套独立的体系,和科学不相关,只需要回到中医体系中研究经典就好;还有一群人认为中医体系即是科学的体系,不需再于此多作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条件如何,不管理念如何分歧,他们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化和中医的现代化努力着。
在这当中,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王唯工教授通过脉博与生理现象的关联,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突破了中医科学化的困境。他不仅为传统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语言系统,同时也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了一个新出口。更难得的是,他所独创的这套气血共振理论一方面与传统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数字化与公式化,这是此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所没有做到的。
王唯工教授以此理论为契机,开启了一连串的科学实验和长达数十年的临床验证,随着一本本图书的问世,他的气血共振理论也日趋完善。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现代病的病因和诊治重点,对中医的许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了数学、物理、生理学上的解释,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科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看到,在这些先后问世的著作中,王唯工教授不仅通过气血共振理论对病毒感染、高血压、心血管堵塞、水肿等疾病提出了崭新的看法,他还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对肾、肺以及颈等人体关键部位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王唯工教授用他独有的血液循环与能量医学的观点,告诉大众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运动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他一再主张:西医是治你不死的学问,中医是让人活得快乐的学问。通过对这套理论的不断探索、扩展和延伸,他找到了一个让中医以科学语言与普通大众进行沟通的方法,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等之于人的意义。
王唯工教授以科学说中医,让我们很自然地对中医的科学基础充满了信心。中国台湾省的著名老中医马光亚先生评价说:古人言脉,大都是在脉的形象上兜圈子,王教授则是研究脉的原理,认定气是脉的原动力,并具体说明气血共振的道理,这是更上一层的成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院士冯元桢先生说: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当然,一个新理论的诞生,也必然将面临观念、临床以及时间的考验与修正,甚至必须要面对一些非理性与教条式的反对。而且,这套书所阐释的中医的科学基础也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发扬传统中医的王道医术,也要利用现代医学的优点,像靶向治疗、外拉手术甚至器官移植等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应用。西医的理论,治病的方法,药物的开发多是依靠统计学,也就是所谓的相关性,他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这本应是人类医学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争论孰是孰非上。所以,作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投入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中,希望可以用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有系统的分类,有层次的规划,来证明中医的实用性,来阐明中医诊治和中药配方的科学原理。他希望这套书可以作为一个垫脚石,能让后来者充分利用,进而用力地踏着它奋勇向前。
正如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作者数十年前探索中国传统中医科学化、现化代的新思维、新方向的努力和勇气,与此不谋而合。也正是在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在数以万计的患者的验证下,王唯工教授的理论在逐渐开花结果,基于这个理论而开发的脉诊仪也已服务于病患。
我们在想,这样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却又吸收了的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理论,在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它对传统中医的拓展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呢?又或者说,它能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更加有益的引导呢?
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自序 由中医看中华文化 // I
缘起 // V
前言 现代生物医学的盲点 // VII
章 气
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
流体力学理论备受挑战 // 002
七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 005
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
血液循环的周期现象 // 023
以共振观点试答生理学的难题 // 028
第二章 共振
气即共振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经络演化论与共振谐波的发展 // 036
以共振观点看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042
心脏自调与体循环外调的共振 // 046
血压与高血压 // 051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经络的共振结构 // 061
经络与身体不同部位的相关性 // 070
部位与经络 :三焦与三焦经 // 074
第三章 脉诊未来医理的基础知识
倾听身体的共振旋律
脉诊是人体状态的总报告 // 078
脉诊就是基础循环生理学 // 086
脉诊指标、中药与安慰剂的运用
如何判断脉诊 // 105
如何运用脉诊仪 // 112
中药与脉诊 // 118
安慰剂效应 // 121
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心脏疾病 // 125
脑、胃、脾的疾病 // 132
五行与相生相克 // 136
阴阳、五行与虚实、补泻 // 145
外伤 // 150
日常养生的脉诊运用
内外伤,过敏与呼吸法 // 156
经络循环与原理的运用 // 160
经络与季节的关系 // 165
中西医应相辅相成// 168
循环与谐波共振
血液循环由弹性势能推动 // 173
动脉回流圈与四逆汤强心 // 173
周期与倍频的假设与实验 // 174
丹田与精气神 // 175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
脉诊与病灶定位
(上、中、下)三焦的特有血管共振 // 180
以血管与经络共振定位 // 181
脉诊能量、结构与缺氧指标的互动 // 182
由脉诊辨别外伤与姿态不正的要诀 // 183
缺氧与预防治疗
由局部乳酸值检测来侦测癌症与糖尿病 // 185
由补脾化瘀改善更年期综合征与过敏 // 187
经络循环间的血液循环互补造成虚火 // 188
失眠与脑缺氧 //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