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曾经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持续十余年之久,波及中国中东西部广大地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或许是因为时间还太靠近的缘故,这场运动的意义还没有完全彰显,虽然当时关于如何建设乡村的对策性研究比比皆是,但是关于这场运动本身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选取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探讨这一运动的经验教训,填补了区域历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思想取决于眼光。本书兼具历史眼光与国际视野,将城乡社会的变化放到百年中国发展转型的背景,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把握。近代中国城乡转型的主题是现代化,而变革的两项内容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和社会的组织化。基于这样的思路,本书既真实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为何而变,也深刻勾勒了中国社会如何改变。
中国的三农问题研究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显学之一,在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将视线聚焦于现实,更加偏重于对现实政策的解读与提出对策性建议。然而,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势不可挡的时代,中国为什么要走上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中国的三农问题究竟如何破解?对现实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少有令人信服的回答。同时,大多数研究者,,特别是一些政府机构的相关研究部门,多习惯于将目光和学习经验的足迹落在异国他乡。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日本与欧盟的农村建设、美国的乡村建设成为他们的关注焦点。 简单而言,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在实现 三农现代化的过程中,当然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同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研究者都承认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来自哪里?源于独一无二的历史根源。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上三农问题的延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历史和现况中寻找出路.。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看来,过去是现在和未来的模型.通常意义上,过去是打开遗传密码的钥匙,凭借遗传密码,每一代才能复制其后代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遨游在过去之中就像鱼儿遨游在水中,我们无法从中逃遁。人类社会的传承离不开经验,而历史学家就是经验的记忆储备库,就历史学家已积累和建立了总的历史储备而言,当代人只有依赖他们。人们常常通过解读过去预测未来,未来与过去具有系统的联系,所以人类社会越来越依靠历史预测,企图从中获得改变未来的知识。
中国今天的三农问题是历史上三农问题的延续。历史的脉络理不清楚,读不懂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现实的困惑未必可以消解。
回溯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三农问题也曾引起政学两界的强烈关注,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口号弥漫于全国,各种建设农村的机构纷纷设立,风起云涌,桴鼓相应,可谓盛极一时,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场景下展开的,进展如何,结局怎样? 显而易见,无论是从现在出发来理解过去,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理解现在,搞清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现在。正如布洛赫(Marc Bloch)所言,即使已经消失的历史对象,也有其现实价值,因为,它能够让我们与流传下来的东西相比较。这就是我们选择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基础。
朱庆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现任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王科,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崔军伟,历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牛力,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分析 1
二 史料的类型与方法的选择 10
三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2
章 危机意识下的乡村运动 14
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衰败 14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 19
第二章 教育救国与乡村生活的改造:晓庄学校与山海工学团的实验 23
节 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改造思想 23
第二节 晓庄学校的设立 30
第三节 晓庄学校与乡村改造 36
第四节 工学团与乡村改造新路 57
第三章 江浙一带农村建设的模范: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 80
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筹建 80
第二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组织机构 87
第三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经济建设 98
第四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教育事业 112
第五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保安事业 137
第六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153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变革:江宁县政实验 159
节 江宁社会生态环境透视 159
第二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建立及建设活动的初步展开 169
第三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一户籍行政 188
第四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二土地整理 204
第五节 以地方自治为中心的政治建设 233
第六节 以复兴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248
第五章 乌江实验:大学与政府合力下的乡村建设 275
节 乌江实验的缘起和发展概况 275
第二节 农业改良与良种推广 292
第三节 合作事业 305
第四节 培育农民组织乌江农会 317
第五节 乌江的卫生、教育及其他事业改进 330
第六章 模式与路径:比较视野下的双重检视 346
一 模式比较:动机、内容、效果 346
二 价值维度的考量:成败、意义 350
三 改造乡村:传统与现代博弈下的路径选择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