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苏文库地方文化史系列一种,主要内容为盐城历史与文化的梳理与再现。盐城地处苏北东部沿海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新移民的不断加入,各种文化的不断融 入碰撞,逐渐形成出本地区多元参合的多样性地方文化历史。改革开放后,盐城市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文化影 响力也日益扩大。作为江苏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的历史文化与其价值需要为人们所了解。本书共15章,近50万字。书稿对盐城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结 构明确,语言清晰流畅,可读性较强。
江苏因滨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悠久持续的历史开发进程、多次南北移民与文化融合以及崇文重教的地域优良传统等,培育出瑰丽多样的地方文化,自古有鱼米之乡锦绣江南之美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套江苏地方文化史丛书共13部,分别以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设区市行政区划为范围,系统反映了全省各市地方文化发展历程和特色文化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各自特质。当然,仅从各个区域角度进行文化的展现,对于理解江苏文化的总体面貌似乎有管中窥豹之憾,为此,有必要从江苏历史文化整体发展的历时性、空间性和结构性层面,分析揭示江苏地方文化的运动过程、主要创造和多样共生的特色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持续发展高峰迭起
江苏省这一称谓的正式出现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至今不过352年,但是以今天的省域为空间基础,回溯其开发历史,则可以说,江苏省和中国所有省区一样,其地方文化有万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创造,取得了辉煌文化成就。
距今100005500年间,江苏淮河流域产生了顺山集文化、龙虬庄文化、青莲岗文化,宁镇区域有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环太湖地区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在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稍后,南起太湖一带、北至淮河一线分布着良渚文化,而良渚文化恰恰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典型代表。淮河以北则先后有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从考古资料看,此时江苏地域文化北接鲁、南连浙的特征较为明显。
夏、商时(前21世纪前11世纪),江苏境内长江以北地区分布有岳石文化,太湖平原有马桥文化,宁镇地域有点将台湖熟文化,西周时代(前11世纪前771)的吴文化正是在点将台湖熟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这三大文化圈中,岳石文化源自今山东,属东夷文化,进入商代后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西周有东夷中的徐夷建立的徐国崛起于淮北,为此,西周江苏黄淮地区的文化可视之为徐淮夷文化圈。
春秋(前770前476)时期,今苏南和苏中是吴文化中心。春秋晚期吴国强盛,把统治地域从苏中推及淮北。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迁都到吴国都城,进一步推动了先秦吴、越文化的融合,故历史上有吴、越同声共气一说。公元前334年,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楚文化全面进入今江苏,使江苏成为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后重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个专制集权统一王朝,推行郡县制,今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东海和琅琊郡地,江南为会稽郡和鄣郡地。但只有会稽郡郡治(今苏州)设于今江苏境内,说明苏州继承了原越国都城名称和行政区遗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力量纷起。陈胜、吴广失败后,江苏地区起义军成为灭秦的主力,下相(今宿迁)人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入关中,灭亡秦朝,之后大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又拥立楚怀王,定都彭城(今徐州)。丰(今属徐州)人刘邦早攻入秦都咸阳,约法三章,受封汉王。之后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郡、国并行,江苏设有吴、楚等封国及会稽郡等。楚国都彭城,吴国都广陵(今扬州)。西汉一度封泗水国,立都于今宿迁境内。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灭吴国,在今扬州另封江都国。汉武帝时,削弱诸侯王势力,一度改江都国为广陵郡,后再改封为广陵国。秦汉时江苏地区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江苏各地域文化已是汉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今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是江苏境内显赫的文化。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军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出现诸侯割据局面。今江苏境内出现秦以后个国家政治中心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使原本默默无闻的秣陵(今南京)一跃而成为江南中心城市。金陵文化从原生的吴文化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都城文化体系,开始拥有全国性地位。西晋末年,中原战乱,衣冠南渡,北方精英和大量人口大规模南迁,人口迁徙还带来北方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大量北方移民到达江苏沿江地带,影响了江苏境内中古时代语言板块的重构,初步形成了江淮语和吴语两大语言体系。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以今南京作为都城,时间长达近350年。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时期,但从汉、唐之际的文化变迁而言,这又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特殊时代。中国当代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都承认,六朝文化成就非凡,在哲学、文学、史学、书法、绘画、建筑、技艺、雕塑、科学、宗教等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影响所及,遍于东亚地区。
隋代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今苏北境内设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下邳郡(治宿豫,今宿迁)、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毗陵郡(治晋陵,今常州)、吴郡(治吴县,今苏州)。此时中国整体格局的变化是南中国经过以南京为中心、以今苏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为基础的300多年引领和发展,经济水平已大幅提高。隋朝为加强都城(大兴城,在今西安,另有东都洛阳)与东南区域的联系,开挖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的大运河。大运河的部分重要河段是在公元前486年前后由吴国开挖,如邗沟、江南吴古故水道等。直到今天,中国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仍以江苏为丰富。大运河促进了今江苏境内南北文化的沟通,形成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经扬州、楚州(今淮安),再由淮河到泗州(城址位于今盱眙境内)的运河城市带,改变了过去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散点状城市文化格局,深度推动了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唐代时苏北属河南道,苏中属淮南道,苏南属江南东道。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崛起是此时江苏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隋唐时扬州不仅是东南商业重镇,也是对外开放重要口岸。扬州高僧鉴真于天宝十二年(753)成功东渡日本,被尊为日本律宗太祖。唐末到五代十国,先后有杨吴(都今扬州)和南唐(都今南京)立国在今江苏,无锡以南由建都杭州的吴越国占据。扬州作为杨吴国都时,是历史上扬州政治地位和政治统治范围广时期,南京也因先后成为杨吴西都和南唐国都而复兴。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西路和东路。南宋时江苏中南部属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和淮南东路,淮河以北属金朝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北宋在今南京设江宁府,也是江南东路治所,这与当时杭州的地位一样,杭州是两浙路治所在。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传统吴文化重地苏州成为南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出现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两宋时期是江南文化在全国占据中心地位的关键时期,圩田及精细农业发达,土地开发达到新水平,各种农业器具进入不同生产环节。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建筑业、漆器业、玉石业、雕版印刷业、金属工艺业、食品加工业、外贸业等也有新的发展,沿大运河城市、沿江城市、沿海城市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人口增多,集镇大量出现。
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为方便漕运,将徐州以北的大运河改道,形成今天京杭大运河格局。大运河的重修,既加强了江南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江北运河沿线在全国的枢纽地位,造就了当时江苏运河城市的共同繁荣。同时,元朝施行海运,海港城市以平江府(今苏州)刘家港为重要。至正二年(1342)在太仓设立庆元市舶分司,刘家港成为商贸云集的港口城市,号称六国码头。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建立明朝。这是江苏土地上首次出现统一国家的都城,也是以江苏为中心首次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政治辖域的重要历史时期。明朝设立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央直隶行政区,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为南直隶,大约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工艺、科举、书画、园林、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织绣、园林等为要素的江南文化圈,代表中国当时文化高峰,影响到清代及当代。学府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永乐时(14031424)有监生近万,还招收高丽、日本等国留学生,并主持编纂中国古代类书《永乐大典》。乡试场所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场。永乐时建成的大报恩寺,是当时南京三大佛寺之首,在此雕成佛学集成《永乐南藏》,直到清中期还承担着全国大多数佛寺印经任务。大报恩寺琉璃塔被西方人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明代以南京为基地,以刘家港为起锚港,开创郑和七下西洋壮举,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今天,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城墙以及郑和下西洋遗迹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都表明明代江苏的文化创造具有世界性地位。
清朝定鼎北京,认识到南京为江南根本之地,绾毂十省,应设镇守文武大臣,顺治二年(1645)废南直隶改设江南省,应天府改称江宁府。顺治四年(1647),设统辖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的总督,建督署于江宁(旧址在今南京总统府内)。后划出河南省,改为统江南、江西二省的两江总督。康熙六年(1667)又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独立成省之始。
明清江苏文化发达,出现文学上的吴江派、虞山诗派、云间词派、娄东派、苏州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阳湖派)等;思想学术上的东林党人、泰州学派、扬州学派、吴学、常州学派等;艺术上的吴门画派、常州画派、虞山画派等。江宁、苏州以及常州、常熟、宜兴、无锡、吴江、松江、江阴等地,在教育、印刷、藏书、科举、文学、书画、学术、织绣、园林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和广泛影响。扬州和淮安也进入古代文化后辉煌期。扬州是全国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加之突出的漕运地位,促进了商业、交通、消费服务业乃至文化兴旺。淮安因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而地位极重要,漕运总督长期驻此,清朝时南河总督也驻此地。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合称为运河四大都市,得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产生了吴承恩与《西游记》以及河下医派等诸多文化成就,刘鹗、罗振玉等学问大家也在淮安生活过。
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为标志,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结构松动,新型经济结构开始形成,江苏一批城市开启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历程。如无锡本是大运河畔重要米市,晚清民国时,无锡一批人士在上海获得近代实业经验,回无锡创办民族工商企业,推动无锡在近代的崛起。南通从1896年开始,由状元张謇主导,开启产业、城市与区域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历程,使南通赢得中国近代城的美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苏南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近代工业化先河。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改称金陵制造局,是南京早的近代工业企业。江苏境内尤其是沪宁铁路修筑及其基础设施强化,形成以江南大运河及沪宁铁路沿线为主的产业集聚轴。近代工商业,尤其是纺织业逐步沿要道扩散,苏南原有经济文化优势与新型交通和产业成功结合,推动江南区域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民国时期,江苏作为国家中心所在,文化方面获得了相当发展。一是旧式的儒释道思想被突破,西方文化思潮兴起,但也有人坚持传统儒学,或致力于复兴佛学,呈现思想多元特征;二是现代科学获得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名人,如地质学家丁文江、语言学家赵元任、医学家丁甘仁、史学家顾颉刚和钱穆、植物学家秦仁昌、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华罗庚、化学家黄鸣龙、桥梁学家茅以升、地理学家张相文等;三是教育基本完成现代转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系大体建立,尤其是大学教育名列前茅;四是美术事业在全国继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家李瑞清1902年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开图画手工科,开始中国新艺术教育,培养了胡小石、吕凤子等大师。出版业、图书馆业、医药卫生事业、电影业、音乐事业、翻译事业、宗教事业、文物博物馆事业、园林景观业等文化领域也取得许多进展。
此时也是江苏革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周恩来、瞿秋白、张闻天、恽代英、张太雷、秦邦宪等一批优秀儿女,还有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为反抗侵略、人民解放和国家新生而在江苏土地上奋斗和牺牲,以鲜血铸造伟大民族精神。周恩来精神铁军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宝贵文化财富,成为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源泉。
陆玉芹,女,江苏大丰人。博士,教授。20122013年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现任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 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绪论001
一盐城的自然地理与建制区划002
二盐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012
三盐城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历史地位020
上编盐城文化的历史轨迹
章先秦时期盐城文化的孕育028
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028
第二节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040
第二章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盐城文化的初步形成048
节以盐立县与四方文化的渐染048
第二节农轻盐重与本地文化精神的孕育057
第三节日用之道:本地物质文化举隅063
第三章隋唐时期盐城文化的发展070
节士人南迁与南北文化交融070
第二节盐业发展与盐城经济地位提高075
第三节平民文化生活丰富079
第四章宋元时期盐城文化的勃兴086
江苏节两淮盐产中心的形成086
地第二节北宋三相与东占西溪088
方文第三节节义文化的楷模陆秀夫097
化史第四节张士诚与盐民起义103
·
第五章明清时期盐城文化的繁荣109
节盐业的鼎盛与盐城文化的多元发展109
第二节洪武赶散与移民文化112
第三节王艮、泰州学派与盐城120
第四节明清小说的生成131
第六章晚清民国时期盐城文化的转型141
节盐业经济日趋衰弱141
第二节废灶兴垦与海盐文化的展拓146
第三节革命文化的兴起161
下编盐城文化的历史面相
第七章海盐文化170
节海盐生产的技术变革170
第二节海盐生产的管理制度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