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外科教科书都是基于解剖操作来解决临床问题,使畸形的外观正常化成为建立功能的一种手段。然而,许多善于思索的观察家已经认识到,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比解剖结构更为复杂。Wolff首先确定了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机制促进解剖单元形成,以响应对形态和功能的要求。Moss提出了功能矩阵理论,指出骨骼发育依赖于周围软组织。Harvold试图定义参数,如果满足参数,将引导面部骨骼的形成。
上述理论都提出,外部的、远处的组织进程决定了骨骼结构的形成和维护。目前缺乏的是一种将研究人员对生长发育原理的主观结论与外科手术的客观过程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目标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现代患者要求,在手术耐受范围内,能获得精确的结果。
因此,本书的目的是在颌面外科的常规实践和理论实验室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个任务是制订一个具体的、可以在每一个手术设计中都应该考虑的治疗计划原则,以促进愈合。
第二个任务是定义特定的实验室和外科技术,使精确的骨骼运动具有可预测性。
第三个任务是通过临床实例验证该方法,包括长期随访。
本书还讨论了新兴的生物技术是如何将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并建立一个工作模型,用于解决真实患者的实际问题。这种综合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来解决对传统疗法效果不佳的临床问题。
口腔颌面外科和种植外科手术中,经常出现骨量不足的问题,目前针对骨量不足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和理念解决骨增量问题,这是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对学科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本书展示的是一种通过结合神经生理学、组织工程学的进化原理和综合外科、实验室技术来改善口腔颌面重建结果的策略,它将引起外科医生和正畸医生的强烈兴趣。书中介绍的外科原理同样适用于种植牙外科医生、颌面外科医生和颅面外科医生。
魏建华,医学博士,现任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后赴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习共两年半时间,主要学习头颈肿瘤病因研究和临床治疗技术。 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以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治疗有较深刻认识,能够为患者制定诱导化疗、手术切除、修复重建、术后放疗、功能锻炼、复查随访等系统的治疗方案;擅长肿瘤切除后颌面部复杂缺损的显微外科重建,熟练掌握了腓骨瓣、髂骨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主要皮瓣的修复重建技术,完成了大量复杂重建手术,修复重建有利于肿瘤的彻底切除,并可显著促进患者术后的语音、吞咽和咀嚼功能恢复,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曾接受过整形美容训练,在临床实践中开展了许多良性肿瘤小切口美容微创治疗,如耳后切口切除腮腺肿瘤,颌下小切口切除颌下腺肿瘤等。 学术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委员、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马威,1993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毕业于口腔医学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任口腔颌面外科医师,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5-200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一年,近年来还多次赴美国、欧洲等地参加口腔种植学术交流,参编全国医学研究生《口腔种植学》统编教材,主编2部专著,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课题10余项,发明人获得种植体产品相关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现为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专委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