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工作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一线,对进行有效合规风险管理有着深入的思考,本书正是作者经验与思考的总结。本书紧跟目前监管形势,从合规风险应该怎样管才能管得好的角度,深度解构合规管理体系建设1.0版本体系及其构成要素,逐一进行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四个问题的自问自答;并对新监管形势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2.0版本提出建议。
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紧扣实务。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合规管理实际成效为目标,解构和优化合规管理体系。(2)聚焦体系。在深度思考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合规管理体系整体性功能的提升。(3)文风流畅,可读性强。
追求的意义
刘红林
近期,我先后出版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法治化》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三本书。这是我去年借疫情机会,对自己长期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事法律、合规、全面风险管理、纪检监察等风险管理工作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主要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概述、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管理体系、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方式、次生风险的应对处置、资产质量管理的重点等方面,回答了商业银行为什么会产生不良资产?为什么不同的商业银行,其资产质量表现不一?怎样才能更好的清收处置好不良资产?怎样才能更好的管控好资产质量等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法治化》主要从法治管理概述、法治管理文化、法治管理体系、法治管理机制、法治管理评价等方面,在回顾国家法治治理模式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演变的基础上,回答了商业银行实施法治化管理模式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系统思考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管理要求和实施步骤,并尝试设计了商业银行法治建设和法治管理成效的评价框架及其评价指标。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主要从合规风险管理形势、合规风险产生原因、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合规风险管理技术、合规风险管理评价等方面,深度思考了商业银行违规行为为什么总有发生?为什么不同的商业银行所暴露的合规风险并不一样?怎样才能管理好合规风险等问题;重点是在强监管、严处罚的背景下,从合规风险应该怎样管才能管得好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合规管理体系,逐一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梳理总结、反思和提升。
通览这三本书,都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题紧扣热点。近几年来,资产质量、合规经营、科技应用、管理提升等事项,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热点。我根据自身的从业经历,聚焦于资产质量、合规经营、管理提升三个主题,意图针对现实的重点主题,梳理实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内容基于实践。三本书都是三分理论七分实务,来源于实践又抽象于实践,基于实务不局限于具体案例,深度思考不沉陷于理论架构,遵循一般规律却不随波逐流;都是针对实务中已经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将出现的问题,冷静、客观、独立的思考和总结商业银行相关经营管理的成败得失、应然实然、现在未来。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三是文风简洁流畅。三本书都是对过去工作实践的总结,饱含个人感情,不故弄玄虚、忌晦涩难懂,因而语言平实、文字简练、语句通畅、可读性强。
回顾自己的从业经历,得组织信任、贵人相助和自身努力,曾在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子公司等不同机构、不同岗位历练。尽心尽力、忙忙碌碌了二十多年,有过遗憾,也有过小就。去年伊始,有幸身处后台,告别了鸡血昂昂的一线,本可适当放慢节奏,但又为什么不在其位还要心系其政呢?为什么本可喘气自疗却还要争分夺秒呢?这是一些朋友对我的追问,也是我有时对自己的追问。在这三本书都出版之后,再回首自顾,我想这可能就是追求的意义吧。
作为一名普通人,确实不敢随意妄谈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但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清清白白的过好每一个日常,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机会做些自己喜欢的、社会需要的事情,特别是做些个人智慧社会共享的事情,何常不是一件乐事呢?其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就在于心有所念,即应无问西东、不顾悲喜,不抱怨、不放弃,坚毅不拔、与时俱进。达到这种境界,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但这是一个读书人应该为之努力的自觉、自律和自省。
现如今,我离开了商业银行的实务一线,进而还离开了商业银行,对我付出了二十多年心血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法治管理和合规管理等话题只能是坐观羡鱼、自顾自怜,再好的构想也无法转变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多想多讲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但是,作为旁观者,遗憾于不能躬身入局,却庆幸于给了自己一个更加客观的观察角度。身在在三界之外,心在五行之中,将过去的经验教训梳理成书,既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不枉费自己曾经的激情岁月;也是对行业的一个期待,不忘记自己秉持的初心使命。如果这三本书对读者有一点点触动,对行业有一点点反响,对政策有一点点推动,那将是善莫大焉。与书本出版可能带来的正能量相比,实务工作中的努力和挫折,写作过程中的思索和煎熬,出版预料中的忐忑和杂音,追求结束中的不舍和遗憾,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这点信念的鼓励和支撑,我在疫情期间,抓住这难得的清闲,连写了这三本书。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和认知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自当文责自负。然而,欲知其味,当咀嚼其料,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和碰撞交流。
后,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的王效端主任和王君编辑,正是他们敏锐的选题引导、不时的进度催促和出色的文字编辑,使得这三本书终能够与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