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民航相关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特点,甄选了20余篇中英文名篇,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晨读素材。选文既有适合不同专业的国文之光、西文之美、名人之印、演讲之力等板块,也有适合民航专业的云端之翼板块。在选材和编著上,它一方面融合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另一方面加入了编者的感悟和鉴赏,并设计了启发性的思考题。在与文本作者、老师的隔空对话中,读者既能锤炼语言,又能提升修养。本书可以作为民航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作为航空公司教员和乘务员学习英语的参考用书。
本书结合目前大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特点,甄选了20余篇中英文名篇,以双语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晨读夜诵的有益素材.本书可以作为民航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作为航空公司教员和乘务员学习英语的参考用书。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经常扪心自问: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范围缩小一点,就是怎么上好课,怎么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课下如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也经常会问,除了课本,我们还有哪些书可以读?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并了解它的含义,就像仰望星空的小王子那样。
通过阅读,我们更多的是要收获智慧。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提到了《双城记》的开篇, 有学生课后就去找书阅读。但读了一段时间,又发现狄更斯的小说语言存在一些拖沓。在不同的时代里,语言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人们娱乐与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当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17世纪末兴起时,阅读便成为上层绅士和淑女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读懂智慧比读懂知识更重要。快乐阅读是现代人的追求。做好取舍是步。
语言是媒介,是我们融入这个多元世界、获取信息的一条捷径。除了碎片化的新闻,我们更需要领略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文的魅力。俗语有言: A bird is known by its note, and a man by his talk. (闻声识鸟, 听言知人) 通常我们的表达是自身内化知识的折射。马云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和他自身对英语的长期爱好和运用是分不开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而对话和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英国散文大师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那句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就是很好的印证。积累是第二步。
但读书需要的还是动力。想想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先生,在战乱中仅凭两本字典就翻译出至今难以逾越的经典译本。尽管译稿多次被毁,每一次他均凭记忆重新誊写。就像《哈姆雷特》的独白那样: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无疑他也是高贵的。他刚开始翻译莎剧时才24岁。8年时间,便完成了31部译作。时间证明,当你爱上英语时,就会奋不顾身。朱生豪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在2020年某政治人物在为候选人竞选总统站台时,说道: I knew something about the slings and arrows shell face。这里的slings and arrows就源自哈姆雷特的独白。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组逐渐成了厄运的代名词。时间也证明,精粹的语言能经受住时间的打磨与考验。
所以,我们希望为学生寻找一些好的英文素材,让他们做好积累,在品读中丰富学识、打开思辨,终形成自觉学习的动力。此次编写的《民航晨读英语拓展教程》与以往的晨读教材的不同在于: 一方面融合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另一方面加入了编者们的感悟和鉴赏,并设计了启发性思考题。在与文本作者、编者的隔空对话中,学生锤炼了语言,提升了修养。这些佳作具有人文性、本土性、国际性的特点。考虑到民航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者又适当加入了工具性、实用性的民航文本,兼顾了通用外语、跨文化教育、专门用途外语三大外语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征途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
本书共六章。国文之光: 精选了古今中文名作的英文译本,旨在提高读者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国学素养,提高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西文之美: 挑选了欧美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章及节选,专注语言深度、词汇、句型及表达,让优雅的语言成为一种习惯。名人之印: 节选自名人传记,用名人鲜活的事例启迪读者对生活、生命的理解。文化之鉴: 选材主要为西方文化相关的散文或故事,从饮食、教育、个人发展等方面展开,文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练习口语的上好素材。演讲之力: 选用了政界、商界、学界的英文演讲,语言生动有力、掷地有声,读者能切实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云端之翼: 选材出自民航相关领域,让读者可以从行业介绍到从业人员感受多角度了解民航行业,同时丰富自己对专业英语的表达和认知。
诗人、译者余光中先生曾说: 如果一本书越读越有味,而所获也越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希望这本教程能够成为一本这样的书,于学生有益,于教师有益。
本书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部分借鉴了参考书目,特此鸣谢。在此也感谢为本书录制音频的毛伟涛先生和杨慧琳女士的辛勤付出。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及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21年3月
姜明,男,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访学于美国莱托诺大学。姜老师从事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十余年,主要从事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近年来对于英语口语和辩论的研究也使他多次带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被评为优秀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Chapter 1Chinese Wisdom
章国文之光
1. The End of LifeLin Yutang
生活的目的 林语堂
2. How I Spen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Xu Zhimo
我过的端阳节 徐志摩
3. Transient Days Zhu Ziqing
匆匆 朱自清
4. The Text of Confucius Gu Hongming
大学 辜鸿铭
Chapter 2Western Literature
第二章西文之美
1. Versatile Man L. G. Alexander
多才多艺的人 路易斯·乔治·亚历山大
2. Youth Samuel Ullman
青春 塞穆尔·厄尔曼
3. Born to Win Muriel James
生而为赢 穆里尔·詹姆斯
4.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我为谁而活 伯兰特·罗素
Chapter 3Men of Honours
第三章名人之印
1. Benjamin Franklin Elbridge Brooks
本杰明·富兰克林 埃尔布里奇·布鲁克斯
2. Portrait of John Donne Izaak Walton
约翰·邓恩的肖像 伊扎克·沃尔顿
3. The Wright Brothers Story www.nasa.gov
莱特兄弟的趣闻 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官网
4. How I View My Job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圣·埃克絮佩里
Chapter 4Cultural Gems
第四章文化之鉴
1. Moon in London Chiang Yee
月下伦敦 蒋彝
2. Speak Up When You Disagree with the Voice of Authority(Excerpt) Steven Spielberg
听从内心,追随直觉(节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3. English Etiquette Ben Johnson
英国礼节 本·约翰逊
4. An October Day in Florence William Cullen Bryant
佛罗伦萨十月的一天 威廉﹒卡伦﹒布赖恩特
Chapter 5Power of Speeches
第五章演讲之力
1. Address at Gettysburg Abraham Lincoln
葛底斯堡演说 亚布拉罕·林肯
2. I Have a Dream Martin Luther King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3.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步履不停,求索不止 史蒂芬·乔布斯
4. I Survived the Plane Crash Ric Elias
劫后余生 里克·伊莱亚斯
Chapter 6Aviation Episodes
第六章云端之翼
1. An Inflight Medical Emergency Sue Ellis & Lewis Lansford
一次机上医疗事件 苏·埃利斯 刘易斯·兰斯福德
2. An Introduction to Airbus www.airbus.com
空中客车简介 空客官网
3. Flight Shame Laura Paddison
航空羞愧 劳拉·派迪逊
4. The First Flight Attendant Bai Xiumin
首位空姐 白秀敏(整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