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images/flag_red.gif) 书单推荐
![](images/flag_red.gif) 新书推荐
|
|
![](/images/2014032404490545.gif)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早、使用时间久、空间跨度的人工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本书对2019年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进行摘选,分别从运河学理论,河工与水利,漕运,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学与艺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运河考古,当代运河规划、建设与管理,世界运河十个部分进行整理和收录,从一个新的视角呈现运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旨在促进运河研究的交流与借鉴。 |
卷首语 中国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早、空间跨度长、工程宏大的人工河流,是中国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有关运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和领域也不断拓宽。因此,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运河研究年度文选》,每年一期,作为运河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文选。 继出版《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7)》《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8)》后,本文选编委会检索了2019年中文报刊人文、社科、管理类等领域运河相关研究的500余篇文献,经讨论并征求作者同意,遴选其中代表性论文22篇,分为运河学理论,河工与水利,漕运,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学与艺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运河考古,当代运河规划、建设与管理,世界运河十个部分,呈现运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旨在促进运河研究的交流与借鉴。 |
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教学与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UNESCO-IHP特殊贡献奖。 |
一 运河学理论 运河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 吴欣 二 河工与水利 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 高元杰 济漕与否:明清卫河水利用与沿岸水稻种植变迁研究 以辉县为中心的考察 孟祥晓 浙东运河考辨 兼论宁绍平原区域水环境结构及水利形势 孙竞昊 三 漕运 明代漕运卫所中的藩王护卫军 张程娟 明代漕运总兵考论 展龙 李争杰 四 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 近代天津村镇变迁研究 以运河沿岸为中心 安宝 任吉东 地方神庙、信仰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 以临清碧霞元君庙宇碑刻为中心 周嘉 运河输送视野下海上丝绸之路手工艺传播路径 徐宾 许大海 大运河(江苏段)古镇的历史衍化综论 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吴晓 王凌瑾 强欢欢 宁昱西 越南燕行使者所见运河清江闸御诗碑亭考 李德楠 明清江苏运河名镇盛泽 郑民德 五 运河文学与艺术 文学地理视域下的顾太清大运河情结 伏涛 北京大运河碑刻的文化记忆与书风递嬗 周侃 六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际性传播发展状况及策略 以江苏段为例 张卫 樊佩佩 马岚 运河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兼论运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策略 朱永杰 王亚男 七 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基于手段目的链的博物馆游客满意因素与价值追寻研究 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为例 李永乐 孙婷 华桂宏 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社会感知研究 王长松 李舒涵 王亚男 八 运河考古 宋代运河水闸的考古学观察 官士刚 九 当代运河规划、建设与管理 里运河堤防险工险段典型失效模式分析 戴永琪 李宏恩 刘晓青 十 世界运河 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吕桂霞 试析伊利运河与美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许凯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