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琳·格莱斯(Corrine Glesne),质性研究方法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曾在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美国进行过民族志研究。其著作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各种版本)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佛蒙特大学做了17年的教授。后来,作为一个国际教育项目的访问教授,陪同本科生到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西兰和英国等地进行实地研究。2011年,为Samuel H. Kress基金会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示范性学术艺术博物馆的多站点质性研究,终出版了The Exemplary Museum: Art and Academia (2013)一书。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
译者简介:
崔淼,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在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6篇案例入选毅伟(IVEY)商学院案例库,并获得全球Best Seller Award奖;7篇案例荣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届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以及各类国际合作、国家、省部级与企业研究课题近100项,获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6部。
产生翻译并向国内学者推介本书的想法是作为译者的我们对国内质性研究不断推进和理解的过程。
2007年,在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支持,工作机构设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成立,采用共享模式面向全国MBA培养院校进行案例的共建共享。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在案例库建设、师资培训、学员大赛、案例研究、学术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国内基于案例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师依托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和学界的大量需求,积极投身于案例研究中去。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国内对案例研究的专著和教材还很少,无法满足广大商学院教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于201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部案例研究方面的专著:《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出版后时间不长就几次加印,得到了商学院教师的肯定与赞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日益感到,商科教师的研究需求并不仅仅体现在案例研究上。事实上,案例研究仅仅是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质性研究还包括扎根理论、内容分析、民族志等多种研究方法,而且这些研究方法在商科研究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运用。为此,我们在所在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的课程,除将案例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授课外,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介绍质性研究的其他方法,受到博士生的欢迎。但是,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虽然有多种不错的质性研究方法英文版的图书可以作为博士生的教材,但中文教材的缺乏无论如何对于人才培养工作都是不利的。
为此,我们萌生了撰写质性研究方法方面教材的念头,但几经权衡,我们感觉,一本好的适合博士生使用并覆盖多种研究方法的教材,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因此,翻译一本反映本学科领域研究水平的原版教材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之所以选择翻译本书,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为一本质性研究方法方面的教材,本书采用的是总体布局的结构。本书并没有按照案例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内容分析、民族志等分别进行介绍,而是将质性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换句话说,本书的作者在潜意识里或者在撰写本书时认为,所有这些质性研究方法都应该遵循相同的逻辑和步骤开展研究。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同时,将质性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可以使读者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从总体结构上把握质性研究的精髓。
其次,本书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做过质性研究工作的研究者都很清楚,质性研究看上去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比实证研究要难得多。这是因为,实证研究有一整套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和工具,在既定选题下,总是可以做出需要的研究成果的。而质性研究则不同,它需要通过研究者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访谈,带入特定的情境,进行重新归纳才可能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对该方法的正确理解、调研对象的选择、提问的方式、数据的核实与应用等方面都需要重新梳理。由于新的研究结论是全新构建的,因此研究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在黑暗中探索的感觉,有时觉得新的结论很快就要得出了,但瞬间就会被自己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一本细致的、具有很强实操性的教材来阐述质性研究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幸运的是,本书在指导学生和教师掌握该种方法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给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示例,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本书还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和练习,对学习者熟练掌握质性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与国内的教材相比,本书对于质性研究工作者容易忽视的方面,比如伦理也有相应的介绍。一般来说,国内许多质性研究工作者,包括作为译者的我们,对伦理方面的研究既不够了解,也不够重视,甚至有所忽视。我们习惯了只要获得企业授权就可以进行访谈并发表的逻辑,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进行的研究和发表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是否存在影响和伤害?我们也常常以发表是教师和研究者的必需为宗旨,采取复制的方法框架对待我们的研究问题进而予以发表。固然,采用某种可结构化的框架对于提升产出效率和学界的认可度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经过这样的加工,研究的结论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等等。在这一方面,本书给了读者许多值得深思的建议,这对于真正成为好的质性研究工作者至关重要。
后,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劳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应该说,出版严谨甚至生涩的教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教材,可能意味着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做出出版的决策本身就反映了北京大学出版社追求学术的初心。当然,我们期待同时也相信,随着国内对质性研究在挖掘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方面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本书是有可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
译者
2021年7月
科琳·格莱斯(Corrine Glesne),质性研究方法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曾在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美国进行过民族志研究。其著作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各种版本)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佛蒙特大学做了17年的教授。后来,作为一个国际教育项目的访问教授,陪同本科生到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西兰和英国等地进行实地研究。2011年,为Samuel H. Kress基金会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示范性学术艺术博物馆的多站点质性研究,终出版了The Exemplary Museum: Art and Academia (2013)一书。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
译者简介:崔淼,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副主任。16篇案例入选毅伟(IVEY)商学院案例库,并获得全球Best Seller Award奖;7篇案例荣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首届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