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前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铸造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我国铸件总产量接近 4900万t,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我国已成为铸造大国。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工艺手段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还不是铸造强国。
199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随着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2002年修订出版了第2版,2011年修订出版了第3版。《铸造手册》的出版及后来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的修订再版,为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原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铸造手册》第1版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 (暨优秀图书 )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铸造手册》第3版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技术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和扩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和提升,铸造生产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第3版手册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铸造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助力我国铸造技术提升,推进我国建设铸造强国的发展进程,我们决定对《铸造手册》第3版进行修订,出版第4版。2017年11月,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启动了《铸造手册》第4版的修订工作。第4版基本保留了第3版的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第4版除对第3版中陈旧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全面贯彻现行标准,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4版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机械工业出版社申报、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审,2019年8月,《铸造手册》第4版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铸造手册》第4版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的铸造工作者。它将对指导我国铸造生产,推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促进我国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发挥积极作用。
《铸造手册》第4版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34个单位的 130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暨南大学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李卫教授。
第2卷铸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延春研究员。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戴圣龙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4卷造型材料华中科技大学李远才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苏仕方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清华大学吕志刚教授。
本书为《铸造手册》的第2卷,编写工作在本书编委会主持下完成。主编娄延春研究员和副主编于波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全面负责,会同编委完成各章的审定工作。本书共12章,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娄延春研究员,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
第2章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
第3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4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5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7章暨南大学李卫教授。
第8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9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鹏程研究员。
第10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张鹏程研究员、陈瑞研究员、赵岭高工、张春铭高工。
第11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于波研究员、成京昌高工。
第12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李巨文研究员、朱智研究员、赵立文研究员、张钊骞高工、王志明高工。
附录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于波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本书由主编娄延春研究员与责任编辑陈保华编审共同完成统稿工作。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版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铸造行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年产量超过3500万t,位居世界;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是世界规模的铸造工作者队伍。为满足行业及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2002年出版了第2版,手册共6卷813万字。自第2版手册出版发行以来,各卷先后分别重印4~6次,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教授,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第1版手册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暨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2版手册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入,使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手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对手册进行了再次修订。第3版修订工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
修订后的手册基本保留了第2版的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第3版除对第2版已显陈旧落后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并以的国内外技术标准替换已作废的旧标准,同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3版手册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21世纪初的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版手册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铸造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技术工具书,对指导生产、推进21世纪我国铸造技术进步,使我国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3版手册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的110名专家教授参加编写,而且有不少是后起之秀。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伯明研究员。
第2卷铸钢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娄延春研究员。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戴圣龙研究员。
第4卷造型材料清华大学黄天佑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机械研究院院长李新亚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清华大学姜不居教授。
本书为《铸造手册》的第2卷,其编写组织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本书编委会的主持下,主编娄延春研究员和副主编张仲秋研究员、刘文高工全面负责,组织各章编写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会同编委完成各章的审定工作。全书共12章,各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
第2章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
第3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4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5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7章暨南大学李卫教授。
第8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刘新峰高工。
第9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王涛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暨南大学李卫教授。
第10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赵秀清高工。
第11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李英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暨南大学李卫教授。
第12章上海新闵重型锻造有限公司葛又川高工。
附录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机械工业出版社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
本书统稿工作由主编娄延春研究员、副主编张仲秋研究员与责任编辑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共同完成。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新闵重型锻造有限公司等各编写人员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版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铸造行业获得很大发展,年产量超过千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是世界规模的铸造工作者队伍。为满足行业及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共6卷610万字。第1版手册自出版发行以来,各卷先后分别重印3~6次,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教授,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第1版手册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暨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1版手册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入,使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手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对手册进行了修订。第2版修订工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
修订后的手册基本保留了第1版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为我国进入WTO,与世界铸造技术接轨,并全面反映当代铸造技术水平,第2版除对第1版已显陈旧落后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并以的国内外技术标准替换已作废的旧标准,同时采用新的计量单位,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2版手册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版手册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铸造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技术工具书,对指导生产、推进21世纪我国铸造技术进步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2版手册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的109名专家教授参加编写。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副院长张伯明研究员。
第2卷铸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裁姚正耀研究员级高工。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刘伯操研究员。
第4卷造型材料清华大学黄天佑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沈阳铸造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君卿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中国新兴铸管集团公司董事长范英俊研究员级高工。
本书为《铸造手册》的第2卷,其编写组织工作得到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在该卷编委会的主持下,主编姚正耀研究员级高工全面负责,由副主编张仲秋、罗通国主持编写工作,并由各编委共同完成了各章的审定工作。各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姚正耀研究员级高工、宁德林高工,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
第2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李英高工、赵秀清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
第3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娄延春研究员。
第4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娄延春研究员。
第5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娄延春研究员。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娄延春研究员。
第7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李卫研究员,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
第8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娄延春研究员。
第9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王涛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李卫研究员。
第10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赵秀清高工。
第11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李英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龙教授。
第12章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葛又川高工。
第13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娄延春研究员、张仲秋研究员。
附录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研究员,机械工业出版社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
本书统稿工作由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罗通国副总工程师、沈阳铸造研究所张仲秋副总工程师协助责任编辑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共同完成。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沈阳铸造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
第1版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对铸造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铸造技术与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等多种学科有关,影响铸件质量和成本的因素又很多。所以正确使用合理的铸造技术,生产质量好、成本低的铸件并非易事。有鉴于此,为了促进铸造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给铸造技术工作者提供工作上的方便,我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由铸钢、铸铁、铸造非铁合金(即有色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等六卷组成的《铸造手册》。
手册的内容,从生产需要出发,既总结了国内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也搜集了国内有条件并应推广的国外先进技术。手册以图表数据为主,辅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手册的编写工作由我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会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卷的编写工作是在铸造专业学会铸钢及其熔炼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在《铸造手册》铸钢卷编委会的主持下,经过很多同志的辛勤工作完成的。在主编上海汽轮机厂丛勉同志负责全卷编写工作的基础上,由副主编和编委分管各章的编写工作。
李传栻(北方车辆制造厂)、十三章。
李隆盛(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九章及附录。
张仲秋(机电部沈阳铸造研究所)第三、四、五、六、七、八章。
徐玉清、吴小蕾(上海重型机器厂)第十章。
范淑芝(机电部上海材料研究所)第十一章。
刘汝淳、葛又川(上海汽轮机厂)第十二章。
本卷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北方车辆制造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及上海汽轮机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承其他许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厂和有关专家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给以指出,以便再版时予以订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