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文献综述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呈现。国内外学者围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课题,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进一步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发展成为全球性共识的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中的单一主体失灵,引发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易位;第二,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中的单一主体局限,引发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职能分化;第三,在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中,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基于对日渐丰富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诸多抑制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优势发挥的风险因素。
(一)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易位
传统上,公共服务的供给被认为是政府的特长,因为市场在供给公共服务中会出现市场失灵。但随着公共服务整体需求的增长,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局限也日渐凸显出来,政府失灵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后,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期望,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志愿失灵却昭示着社会组织也绝非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在经历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后,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和选择。
1.市场失灵: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理论前提
20世纪3070年代,市场失灵的理论主张明显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实践,市场被认为不能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市场主体、市场价值和市场机制被排除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之外,而传统的政府管理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模式。这一时期人们对政府追求公共目标的动机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具有高度的自信,政府垄断、集中化管理和政府机构直接生产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被明显强化。
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效的选择,价格则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指引。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精确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和资源价值。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在价格的指引下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从而使社会资源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但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却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即市场通过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的优势无法实现。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存在,公共服务的消费就存在搭便车现象。一个具有经济理性的消费者不会有主动为公共服务的消费付费的动机,由此公共服务的生产就会陷入无利可图的困境,追求利润化的私人生产商自然就不会具有生产公共服务的动力。因此,在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无效的,这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方面。
市场失灵的基本结论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只能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加以解决,而政府天生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无论从哪种视角论述政府的起源,在众多关于政府起源的论述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命题贯穿其中,那就是政府因提供满足公众期望的公共服务而存在,尽管这些解释有很大的差异,但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