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2007年3月30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带领上海市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瞻仰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在认真观看珍贵的历史资料后,习近平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荣,更倍感责任重大。时隔十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上海调研,他强调: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建党百年之际,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革命斗争史研究、深入发掘上海红色资源提供了根本依据。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开始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和诞生、中共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这是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发展、多元文化生长、人才聚合等多种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上海因其特殊性而成为全国早的先进生产力展示之地、工人阶级集聚之地、先进文化荟萃之地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通讯中心、航运中心。作为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摇篮,上海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1919年全国工人总数达200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经达51万人,产业工人数量达18万人,因此称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追求新知、反对旧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
20世纪初,上海更演变为全国文化中心,不同思潮在此激荡,教育、新闻、出版等各类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以后,各类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集聚上海,译书办报,他们从信奉无政府主义转而研究和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协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尤其在上海的广泛传播。1920年8月,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后,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播的热潮。整个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多在上海翻译出版。可以说,红色基因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基础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红色文化,开启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上海向来被称为十里洋场魔都上海,但许多人不清楚的是,上海更是中国的红色源头。新、老渔阳里和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共产党》月刊编辑部、又新印刷所等在内的红色一平方公里则是上海的红色源头与核心。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形成。这里是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酝酿、筹备、诞生的地方,党在这里指挥中国革命、从这里出发踏上长征的征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可以在上海的百年历史中追寻源头。
20世纪初的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主要场域。1920年2月,陈独秀由北京秘密返回上海,入住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风云一时的《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于此。一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此汇集与活动。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成立,实现了党的发起和初建。十八大后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印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明确写道:上海的组织一开始就叫中国共产党,北京的组织则称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它们都是不久后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老渔阳里成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花园,上海发起组在这里指导全国各地党组织的筹建和各类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大会都是在此筹备组织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各地方组织的代表们次共同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了党的一大,共同选举了中央局和党的书记陈独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个纲领》,标志着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
党的一大后,新生的中央局迁回老渔阳里,这里就成为早的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和初建之地,后来成为团中央的驻扎之地,也成为外国语学社这个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场所。
自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到1933年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江西苏区,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12年,除了三次短暂迁离外,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一直驻扎于上海,以上海为中心指导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过的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一大、二大、四大等三次大会都是在上海召开。即便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期间,上海仍设有留守中央负责处理党的日常工作。
上海从来不是政治中心,但是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大事件都首先在上海发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国民党也是在上海改组更名。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既是抗战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起地和中心地,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早谈判地。解放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民主运动和人民革命第二条战线的主要阵地之一,上海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有力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正如所述: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内它是中国革命运动指导中心。在中国革命主力由城市转入乡村以后,上海仍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国家为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重工业制造基地之一,同时,也积极支援着全国的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从后卫变成前锋,承载着完成国家战略任务、走在时代前列、努力践行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
百年上海史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上海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相互交织,通过这扇窗口,可以探究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及中国各项政策的实施成果。上海百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密不可分,目前已成为中外学界均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
伟大的革命实践拓展了上海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贯穿于上海发展的全过程。红色是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底色,红色基因在此孕育、发展并渗透进这座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回顾百年上海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丰富了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延续和积淀了上海的红色基因。十年前,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统计上海共有红色遗址657处,现存444处。近年来,很多遗址仍在修复和重建中,截至今天,现存为600处左右。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的红色遗址、革命和进步历史遗址超过了一千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镌刻下上海的红色印记,承载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百年上海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是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一重要课题同样长期吸引着学术界的关 注。
为了进一步研究上海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实践过程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传承与赓续上海的红色基因,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百年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系列丛书。史学研究既要研究历史事件,也要研究与事件相关联的原因,这是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套丛书以百年上海和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关系的四史为背景,以一百年党史为核心,以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研究上海红色历史的前提,以党史作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作为研究党史的重要载体。
,从本套丛书总体来看,是以百年上海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涉及上海百年与党史中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专题。
第二,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关键在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转折年代,上海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上海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党的诞生提供了其他地方难以觅见的环境,也为中共中央驻在上海十二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自然在研究范畴之内。同时,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也是本丛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上海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归纳、深化、弘扬这些作用与影响,就是出版本系列丛书的目的所在。
本系列丛书研究的时段不一,题目各异,作者多是年轻人,他们开阔的视野,新颖的角度、丰富的内容,多元的思维方法,反映了今天年轻学者的研究特点。
郑智鑫的《上海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一个城市社会生态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生态的视角考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及其早期革命活动,由此来理解中国革命。近代上海因其极为特殊的地位,无疑是考察城市社会生态与中共早期革命活动之间关系的范本。作者基于上海城市经济基础、政治空间、文化条件中包含的多方面要素,分析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和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间开展活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生态环境。
张坤的《城市转型与人口治理:19491976年上海动员人口回乡研究》以大量一手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为据,从历史变迁角度对19491976年上海动员人口回乡现象的历史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动员人口回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以动员的方式,将城市外来人口和部分城市人口迁回原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历史现象。规模大、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是基本特点。包括摊贩、游民、娼妓、乞丐、职工和工人、知识青年、退休人员、外来人口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上海存在过的职业和人群都有过的回乡现象。这也是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视角。
张学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研究以19491956年上海为例》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背景,从制度与制度化理论视角,分析19491956年间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历程以及如何围绕当时的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在城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努力。
丰箫的《国家建设和价值观教育:19491956年上海高校政治课研究》,以19491956年上海市高校政治课为中心,重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情况。该书详细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组织、措施的建设历程,并从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个案和群体分析,多视角剖析教育观的实施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为我们解析了当时的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以及国家建设和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是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丛书的作者大多是学界新锐,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学无止境,年轻作者的成果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之处,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