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版《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2005年在人卫社出版至今。此间中医体质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概念、原理、实践应用等方面都产出了新理论和新成果。2012年成为中医学二级学科和中管局重点学科,课程选修人数逐年增多,亟需教材更新和出版。此次全面修订,更新了部分章节,增加了新的成果,突出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适合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及从事中医体质研究人员使用。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理论渊源、体质的形成、体质生理、体质分类、体质辨识、体质与病证关系、辨体与治疗、体质养生与预防、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等内容。根据近年来教学大纲和课堂反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完善,使之更适应课堂教学,突出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王 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主任委员,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主编《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中医体质学2008》、《中国人九种体质发现》等学术著作
章 概论
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 5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5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 7
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 9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9
一、禀赋遗传论 10
二、生命过程论 10
三、形神构成论 10
四、环境制约论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11
一、体质可分论 11
二、体病相关论 11
三、体质可调论 12
第二章理论渊源
节《内经》为中医体质学理论的先导
一、对体质形成的认识
二、对体质分型的认识
三、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四、对体质与诊治关系的认识
五、对体质与治未病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展现了中医体质
理论的临床应用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 5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5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 7
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 9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9
一、禀赋遗传论 10
二、生命过程论 10
三、形神构成论 10
四、环境制约论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11
一、体质可分论 11
二、体病相关论 11
三、体质可调论 12
第二章理论渊源
节《内经》为中医体质学理论的先导
一、对体质形成的认识
二、对体质分型的认识
三、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四、对体质与诊治关系的认识
五、对体质与治未病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展现了中医体质
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对体质差异的表述 16
二、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 16
三、对体质与疾病预后的认识 17
四、对体质与治疗的认识 17
第三节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论述的丰富和
发展
一、隋唐宋医家对中医体质思想的贡献
二、金元明清医家对中医体质思想的贡献 18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和
不断完善 19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和确立 20
二、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20
三、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三章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 26
节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 26
一、禀赋 26
二、胎传
第二节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
一、饮食营养
二、生活起居 30
三、精神情志 31
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 31
五、疾病与药物因素 33
第四章 中医体质分类
节 体质分类研究的意义
一、体质分类研究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 35
二、体质分类研究是对生命现象的现代诠释36
三、体质分类研究是东西方医学交流的
对接点 36
第二节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划分 36
一、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二、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类依据
三、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流行病学依据
第三节 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
一、中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
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
三、中韩体质分类的比较
第四节 少数民族医学的体质分类
一、藏医学体质分类
二、维吾尔医学体质分类
三、蒙医学体质分类
四、傣医学体质分类
五、壮医学体质分类
第五章体质生理
节,体质与形态结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力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特点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六章体质与发病....
.节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一、体质与正气
二、体质与病因
三、体质与疾病发生
四、体质与发病倾向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从化
第三节体质与疾病转归
第七章体质辨识
节体质辨识的原则与内容
一、辨体原则
二、辨体内容
第二节 体质类型的辨识
.......................
第八章 体质与治疗
第九章 体质养生与治未病
第十章 中医体质学研究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