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中国女排精神、西迁精神、抗震精神、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蒙古马精神、劳模精神、航天精神、北斗精神等,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本书通过对这些精神的阐释和解读,旨在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张荣臣,河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产党执政――理论、历史、规律》(红旗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蒋成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青年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教学和研究,尤其擅长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在《人民论坛》《领导科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十余项,参编著作10余部。
第一章 爱国主义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 001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004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008
第二章 五四精神
一、五四精神的形成 019
二、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 023
第三章 红船精神
一、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 027
二、在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 030
第四章 井冈山精神
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037
二、在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 043
第五章 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048
二、在新时代发扬苏区精神 053
第六章 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条件 058
二、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 061
第七章 延安精神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 069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076
三、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085
第八章 抗战精神
一、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091
二、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093
三、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096
第九章 大庆精神
一、大庆精神的内涵 100
二、大庆精神的当前意义 103
第十章 “两弹一星”精神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内容 110
二、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111
第十一章 雷锋精神
一、雷锋和雷锋精神 115
二、雷锋的故事 117
三、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122
第十二章 焦裕禄精神
一、焦裕禄生平事迹 127
二、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130
三、弘扬焦裕禄精神 133
第十三章 塞罕坝精神
一、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背景 139
二、弘扬好塞罕坝精神 141
第十四章 右玉精神
一、右玉精神产生的背景 144
二、右玉精神的内涵与弘扬 146
第十五章 中国女排精神
一、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150
二、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发扬 152
第十六章 西迁精神
一、西迁精神的形成 155
二、新时代发扬好西迁精神 157
第十七章 抗震精神
一、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与影响 160
二、发扬抗震精神 163
第十八章 老西藏精神
一、“老西藏精神”的形成 168
二、老西藏精神的弘扬 169
第十九章 “两路”精神
一、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 172
二、“两路”的维护 175
三、弘扬“两路”精神 176
第二十章 蒙古马精神
一、蒙古马的特性 179
二、新时代弘扬蒙古马精神 180
第二十一章 劳模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劳动模范 182
二、劳模精神的内涵 184
三、新时代发扬劳模精神 186
第二十二章 航天精神
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89
二、航天事业铸就了航天精神 192
三、航天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95
第二十三章 北斗精神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0
二、北斗精神的内涵 203
三、弘扬北斗精神 206
第二十四章 伟大抗疫精神
一、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 209
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
命运与共 211
三、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 213
后 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