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主要从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居民收入均衡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旨在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是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重要参考读物。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为各级党政机关走城乡融合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指导。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全方位、深层次分析了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基本原则、方式途径等内容,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3.本书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设有知识链接、典型案例、专家观点、延伸阅读、深度思考等特色板块,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
前 言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有“立”有“破”。“立”就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就是下大力气消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壁垒。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公开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描绘了新图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一是明确改革的总方针,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明确改革的抓手,就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是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四是明确改革的路径,就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需要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并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紧密衔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第二步,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事关全局和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新时代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必经之路,是最终改善农民生活、整体性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准。要厘清新时代城乡融合的主要标准、实践前提、当务之急和决定性因素,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易赛键
2019 年11 月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专业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易赛键,先后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求是杂志社发行联络工作部宣传一处处长、小康杂志社副总编,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基本理论、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政权建设、“一国两制”研究。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出版专著《香港司法终审权研究》。在《求是》《学习时报》《法制日报》《江西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
前 言 / 1
第一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城乡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重在融合 / 003
二、二元结构,症结所在 / 008
三、矛盾转化,倒逼融合 / 011
四、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 016
第二章 城乡融合,重塑城乡关系是重点
一、融合发展,重塑城乡 / 021
二、治城市病,记住乡愁 / 024
三、抓住重点,推进融合 / 031
四、乡村振兴,旨归是人 / 035
第三章 守正创新,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
一、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 / 043
二、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 / 044
三、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046
四、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 / 047
五、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 / 052
六、加强党的领导 / 063
第四章 深度融合,转变城乡融合的方式
一、城乡要素融合 / 069
二、城乡产业融合 / 075
三、城乡市场融合 / 082
四、人与自然融合 / 084
第五章 一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 091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 095
三、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 100
四、打造区域农业发展格局 / 103
第六章 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发展的布局
一、统筹利用乡村生产空间 / 116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 128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 131
第七章 村庄分类,防止乡村“千村一面”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 / 137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 / 143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 / 146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 / 150
第八章 拓展空间,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159
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 163
三、立足乡村文明,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 166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