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介绍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内容特点、理论基础和实务模式的基础上, 从社区介入、社区增权和社区营造等角度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具体操 作过程,同时还从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具体案例入手,选取此领域几个重要的方面展现反 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理论范式和干预模式。全书各章节之间既层层递进,又相对 独立;既突出了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色,又体现了脱贫攻坚中各种反贫困社会 工作的要义。本书系统阐述社区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专业 书籍,十分适合广大社会工作者、扶贫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参 考学习。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国攻坚·反贫困社会工作丛书中的一本,主要记录了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本书在介绍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内容特点、理论基础和实务模式的基础上, 从社区介入、社区增权和社区营造等角度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具体操 作过程,同时还从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具体案例入手,选取此领域几个重要的方面展现反 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理论范式和干预模式。
2016年11月,国务院颁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脱贫攻坚必 须遵循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的原则。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 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印发。同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 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 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 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 意见》出台,在肯定过去5年我国脱贫工作成效的同时,提出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地区, 应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继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 才服务三区计划、服务机构牵手计划、教育对口扶贫计划,拓展面向贫 困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发挥社会工作组织协调、资源链接、宣传 倡导的优势。社会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支持贫困群 体提升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持 续的力量和独特的视角。 中国社会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尤其是近 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反贫困领域中大有作为。社会工作与反贫困有着深 厚的历史渊源,从解决贫困问题的慈善实践开始,社区就作为社会工作开展 反贫困实践的载体。回顾社会工作的历史,英美睦邻组织运动中所体现的 社区自助和互助精神影响深远。以往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角度、 发展性视角或基于资产建设理论,帮助贫困人口维持或改善生活,强调贫困 人口的自我脱贫,重视资产的积累。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将这三种 视角整合,以社区为落脚点,围绕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注重社区的整体性和 系统性,激发社区本身的活力,重视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支持贫困群体提 升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意识和内生动力, 同时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关注贫困社区的宏观议题,重视社区自助 和互助精神的培育,以打造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 续发展。 本书是一项集体性成果,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作者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的老师和博士生组成,他们一起用 社会工作专业智慧反思实践经验,凝聚心血汇编此书。全书由我负责总体 构思和拟订提纲,并组织对各章节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反复的修改,吴越 菲、吕洁琼负责协助我做了大量的统稿工作。再次 对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老师和博士生们表示感谢。 在本书调研和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反贫困 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我也曾多次参与以上两个专委会召开的有关反贫困议题的学术研讨会,研 讨会上同行学者的发言给了我很好的思想启发,也提供了一些经验案例。 此外,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反贫困社会学、民俗学、人 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工作等研究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物力和财力,不仅在全 国多地建立了反贫困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基地,而且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师 生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当前,我国反贫困事业正处在从脱贫攻 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转型之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和 新奋斗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伟大实践。在上海市中 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的大力支 持下,我们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努 力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由于社区为本的 反贫困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这对 于起步不久的中国专业社会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衷心地希望从事反贫困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实务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该领域 的同仁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这项事业,共同为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未来 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文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 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吴越菲,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晨光学者。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概述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
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及其实践成果
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现状及内容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点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含义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特征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理论渊源
社区相关理解
贫困成因理论
贫困介入理论
实务模式
社会计划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
服务方案
基本理念
服务流程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介入
社区介入的专业关系建立
社区工作者的角色
社区介入的路径
与多元主体专业关系的建立
贫困社区的需求评估
贫困社区的总体情况
贫困社区群众的需求评估
分析致贫原因
社区介入的服务方案
服务方案目标
服务方案策略
服务方案内容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增权
个体增权:社区增权中行动者的主体性
生理方面:健康预防意识和行为
心理方面:自我发展意愿和行动
经济方面:劳动技能、资源获取与鉴别能力和金融知能
社会方面:权利意识
政治方面:政治参与意识
人际增权:社区增权中的关系本位
非正式互助网络
正式互助网络
制度增权:社区增权中的可持续取向
生产、消费和生态模式:走出环境的脆弱性
政策模式:重构国家与贫困群体的关系
专业力量参与:汲取反贫困体制外能量
文化建设:构筑包容、互惠和积极的文化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增权面临的挑战
能力与权力的争论
形式增权与实质增权的错位
过程与结果的偏差
增权效果评估的难度大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营造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营造的内涵
对人的营造:主体性的找寻
对文化的营造:意义的维系
对社会的营造:空间、利益、保障与信任的再生成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营造的实践策略
空间营造:形塑公共性的场域
组织营造:致力服务效能的提升
文化营造:贫困文化的阻断与社区认同的复归
关系营造:互惠秩序与社会资本的重构
观念营造:群体认知的转型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营造的挑战
参与和参加的混淆
方案标准化和诉求多元性的分殊
形式丰富与实质空洞的矛盾
人本与物本的偏离
反贫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有待增强
社区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视角
产业扶贫的背景
产业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我国产业反贫困的实践模式
社区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区产业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定义
社区产业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区产业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角色
社区产业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区产业反贫困的三个阶段
社区产业反贫困的案例分析
社区产业反贫困的经验教训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视角
易地搬迁扶贫的背景
易地搬迁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与社会工作的耦合性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内容
精准识别:需求预估与迁入地筛选
资源链接:构建多元资源供给体系
直接介入:提供社会工作整合服务
精准考核:优化考核机制与方法
持续跟进:推进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经验教训
整合服务,关注搬迁社区的多样性需求
助人自助,挖掘搬迁社区的内生性力量
持续跟进,构建多元化返贫困预防机制
兼顾双方,避免对迁入地居民的忽视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反贫困工作相契合
专业化调查评估缺失要求社会工作介入
反贫困政策不足需要社会工作的修正和弥合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和路径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多重嵌入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实践
老年人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视角
困境儿童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视角
妇女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视角
残疾人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视角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反思与挑战
特殊困难人群脱贫的制约因素
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反贫困实践的多重困境
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反思与未来
社会工作的反贫困实践:经典议题的当代延展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传统脉络
传统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延展及其局限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当代转向
多维的贫困定义及其争议
近10年来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多元范式
贫困的福利干预:社区的落脚点
未尽的研究议题和争议
作为复杂社会问题的贫困及其干预
复杂且矛盾的社会工作角色
未来反贫困社会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