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实例,包括应变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波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本书以应用为出发点,践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难度适中,循序渐进,便于教学。 本书可以作为应用型高校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有志于从事测控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感知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而传感器是检测系统的首要环节,是信息的源头。传感器位于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之间,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媒介。
本书是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精密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物联网为典型代表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建设迅速向前发展。
本书定位为应用型高校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对生产过程中各种电量、非电量的检测、显示、控制的能力,同时,本书培养了学生对测量仪器类产品的使用、维护、设计、制造的能力。
按照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优化,使本书内容既能展示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又能反映本领域的技术,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场合和应用技术,同时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不至于因为传感器种类众多而迷失方向。
为此,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传感器进行粗略的分类,然后分章节对各种传感器进行详细的介绍。本书包括应变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波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内容。对于每一种传感器,都首先说明它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给出相应的测量电路,后介绍典型的应用实例。
这种结构安排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理论基础,学会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技术,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场合。通过本书的系统学习,读者在面对实际的测控问题时,就可以选择适当的传感器,设计相应的测量电路,构建出针对实际应用的测量系统,同时,为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特色
(1) 内容新颖。本书涉及的概念较多,新技术、新思路很多,有不少概念、理论、知识、技术可能是读者次接触的。
(2) 涉及学科领域广泛,学科交叉的内容较多。本书涉及传感器、电工、电子、检测、控制、计算机、数据处理、精密仪器等众多技术,现代检测系统通常集光、机、电于一体,软硬件相结合。
(3) 对基础要求比较高。本书强调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为了能够顺利学习本书,读者应该学好普通物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工程概论等先修内容。
(4) 应用性强。本书实践性很强,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各类典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合,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能够合理选用测量仪器和测量电路,根据测量要求设计各类测量系统,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能力的培养。
配套资源
为便于教与学,本书配有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习题题库、考试试卷及答案。读者可以扫描本书封底的书圈二维码下载。
适读人群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许多文献资料,经过多次编写、反复修改而成的,在正式出版之前,已作为试用教材在本科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使用过多次。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学生一致反映,本书以应用为出发点,践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难度适中,循序渐进,便于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本书可以作为应用型高校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有志于从事测控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致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一流教材(项目编号: 2020yljc063)的资助,以及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规划教材(项目编号: 2019ghjc01)的资助。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
的大力支持,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宝法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