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根据教育部世行贷款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全书共两卷,《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为第二卷,主要内容有相对论、量子物理、激光、固体物理和核物理。
《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的一大特色,也是新的尝试是,除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概念准确,并以大量实例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外,还在讲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凸显教学内容中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特别是,《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在每章编写一节“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进一步简要介绍相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示读者应用这些研究方法的要点,同时挑选几种方法,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归纳、总结、亲身体验和练习来掌握物理思想与方法,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的教学目的,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培养的目标。《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与配套的《大学物理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一书一并提供学生使用。《大学物理学(第3版):第二卷 近代物理基础》为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学生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教材是体现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知识栽体,又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本书为适应大学本科非物理类专业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层次与认知规律,按集成“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于一体的指导思想,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及前两版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智慧和能力培养进行修订。同时,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思考,适度改变了前两版的撰写风格,在中学物理基础上、在有利学生阅读的同时,营造一种探索与创新氛围。
为了加强大学物理的基础地位,走出“一遇教学改革,物理教育就成为被削弱的对象”的怪圈,本书将大学物理分为“经典物理基础”与“近代物理基础”两卷,两卷自成体系,又相呼应,分两学期开设。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原则,本书有少部分内容适度超出教学基本要求,有少部分内容适度超出课堂教学所需,有少部分内容适度超出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服务于人材培养的大学物理课程是构成专业教育教学计划的一个“要素”,本书一方面注意了传承大学物理知识结构的纵向关系,另一方面又考虑了大学物理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相关课程交叉、渗透的横向关系。按系统论观点,本书部分调整了传统大学物理知识结构单元,突出作为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能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内容;突出通过渗透、融合可伸向理工类院校非物理类专业或工程技术学科与课程的基础性内容。
例如,在“路论”与“场论”的关系中,“路论”是电类课程的核心,即“以电路分析为基础、以电路设计为主导、以电路应用为背景”。“场论”作为能量流、物质流及信息流的物理基础,本书彰显“场论”。第一卷在介绍质点一质点系一连续体力学后,以流速场承前启后、以真空电磁场为主、以电流场、能流场、标量场、引力场等为辅,开出场物理学,强调在不同物理问题中,场可以是一种方法、可以是一个函数、可以是一种物质。
王建邦,教授,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北大学教授。合作研究电子衍射测未知晶体结构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长期从事物理基础课教学及教学研究,十分重视物理学方法的研究及其教学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次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次获山西省教学名师奖。
第3版前言
第五部分 相对论基础
第十八章 狭义相对论
第一节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
一、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二、伽利略变换
三、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伽利略一牛顿时空观)
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一、电磁学向伽利略一牛顿相对性原理提出的挑战
二、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的内容
第三节 洛伦兹变换
一、洛伦兹变换的内容
二、洛伦兹坐标变换的推导
三、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
第四节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一、同时的相对性
二、时间延缓效应
三、长度的相对性
第五节 相对论的质量、动量和能量
一、相对论质量
二、相对论力学动力学方程
三、相对论动能
四、相对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五、动量与能量的关系
第六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十九章 广义相对论简介
第一节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第二节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
一、爱因斯坦升降机的理想实验
二、直线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三、等效原理
四、局域惯性系
五、广义相对性原理
第三节 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一、行星近日点的进动
二、光线在引力场中偏折
三、雷达回波延迟
第四节 有引力场的空间与时间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六部分 量子物理
第二十章 光(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第一节 热辐射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基尔霍夫辐射定律
三、绝对黑体
四、绝对黑体的热辐射实验定律
五、经典理论的困难和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
第二节 光电效应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二、光电效应与光的波动学的剧烈冲突
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四、多光子光电效应
五、内光电效应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
一、实验规律
二、X射线实验结果的解释
三、简短的历史回顾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爱因斯坦光量子关系式
二、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分析
三、光子的不确定性关系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一章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第一节 德布罗意假设
第二节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一、戴维孙-革末电子衍射实验
二、电子显微镜
第三节 不确定性关系
一、电子单缝衍射实验
二、不确定性关系的讨论
第四节 波函数及其统计诠释
一、德布罗意平面波
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三、统计诠释对波函数提出的要求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二章 薛定谔方程
第一节 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一、方程的形式
二、方程的讨论
第二节 力场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一、方程的形式
二、算符与方程
第三节 定态薛定谔方程
一、分离变量法
二、定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
一、一维无限深势阱模型
二、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三、结果讨论——解的物理意义
第五节 势垒与隧道效应
一、薛定谔方程
二、方程的讨论
三、隧道效应的应用
第六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三章 氢原子中的电子
第一节 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一、玻尔模型的历史背景
二、玻尔氢原子结构模型要点
第二节 用薛定谔方程解氢原子问题
一、玻尔模型的缺陷
二、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第三节 量子数的物理解释
一、主量子数和能量量子化
二、角量子数和角动量量子化
三、磁量子数和角动量空间量子化
第四节 氢原子的波函数与概率密度
一、低量子数的氢原子波函数
二、电子概率的径向分布
三、电子概率的角度分布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七部分 激光
第二十四章 激光原理
第一节 激光概述
一、激光的诞生
二、激光器的分类
第二节 原子的能级、分布和跃迁
一、原子在能级上的分布
二、原子能级跃迁
第三节 光的吸收与辐射
一、自发辐射
二、受激吸收
三、受激辐射
第四节 爱因斯坦辐射理论
一、自发辐射系数A
二、受激吸收系数B12
三、受激辐射系数B21
四、爱因斯坦系数A21,B12和B21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产生激光的基本物理条件
一、两对基本矛盾
二、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六节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一、工作物质粒子数反转的实现
二、谐振腔的振荡阈值条件
三、谐振腔的选频
第七节 氦氖激光器
一、氦氖激光器的结构图
二、氦氖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第八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八部分 固体物理基础
第二十五章 晶体结构与结合力
第一节 晶体结构及其描述
一、晶体的性质
二、晶体结构的实验研究
三、空间点阵
第二节 布喇菲格子
一、7个晶系
二、14种布喇菲空间点阵(空间格子)
第三节 晶体的结合力
一、影响晶体结合力的若干因素
二、晶体中粒子的结合力
第四节 晶体的结合能
一、定义
二、经验原子对势
第五节 离子晶体的结合能
一、离子晶体的点阵结构
二、离子晶体的结合能
三、离子晶体内势能的计算
第六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六章 晶格振动
第一节 晶体的热学性质
一、晶体的摩尔热容
二、固体的热传导
三、热膨胀
第二节 一维晶格振动
一、一维无限长弹簧振子链模型
二、原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
三、原子振动的动力学描述
四、耦合振动方程的解
第三节 格波
一、格波的物理意义
二、k的取值范围
三、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
四、格波与原子振动
第四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七章 物质的电磁性质
第一节 电介质及其极化
一、分子(原子)的电结构
二、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理
三、极化面电荷
四、电极化强度
第二节 电介质的特殊效应
一、压电效应
二、铁电体
第三节 磁介质及其磁化
一、物质磁性的起源
二、磁介质磁化的微观机理
三、磁化面电流
四、磁化强度矢量
五、磁场强度矢量
六、磁介质的磁化规律
第四节 磁性材料
一、磁性材料的分类
二、铁磁性材料的磁化规律
三、铁磁性材料的磁化机理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八章 能带论基础
第一节 固体能带的形成
一、固体中的离子实与价电子
二、电子能带的形成
第二节 固体中电子的波函数
一、近似处理方法
二、晶体中电子的波函数——布沼赫函数
第三节 固体的能带结构
一、满带、导带和空带
二、导体、绝缘体及半导体的能带
第四节 固体能带理论基础
一、克朗尼格一朋奈模型
二、求解周期场中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基本思路
三、数学处理与结果讨论
第五节 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简述
第二十九章 半导体
第一节 本征半导体
一、元素半导体
二、化合物半导体
第二节 掺杂半导体
一、施主型杂质与N型半导体
二、受主型杂质与P型半导体
第三节 杂质能级的计算
一、类氢模型
二、类氢施主杂质能级的计算
三、晶体中电子有效质量的物理意义
第四节 PN结
……
第九部分 原子核物理
附录 电子的自旋
物理名词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