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时候,我们国家物质匮乏,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酸楚的记忆。因此,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在那时候都是一种奢望。
记得在我踏进学校的大门,开启了求学之路以后,开始对学习用的课本有一份神秘感。也许因为无知,也许因为懵懂,认为教学用的书本是上天赐予的,和爸爸妈妈讲述的神话故事一样,来自一个神秘的地方。虽然书本上有出版社方面的信息,但那时的我不理解它的含义。
到了三四年级,老师让我们练习写作文,于是有同学拿了《小学生作文》一类的期刊杂志到学校里来,我借过来一看却发现那些作文题目下面写着某某学校及作者的名字,而且这些作者和我一般大,都是小学生。这时我才幡然大悟,原来这书也是别人写的。于是我对写书的人很是好奇,并在心底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别人能写,为什么我不能写?在写作上,也许我的天赋稍微突出一些,加上后来老师的无心之举,给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魔鬼化的训练,使得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文学便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种子,伴随到现在。
从初中毕业以后,写作便成了我的爱好,我曾立下挥笔三千句,疾书十万言的豪言壮语。但这条路布满了太多的荆棘,理由很简单,我的学历太低,也没有可以借阅的书籍,更不用说有老师的指导了。于是乎,在这条寂寞的道路上,我艰难地求索,不曾放弃。十年,在浩瀚星海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给我的却是痛苦的烙印。个中滋味,难以叙述。对我制约的是家庭因素,加上自己才学贫乏。所谓的写作,都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家里闭门造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因此也走过许多弯路。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扼杀人才,我不敢自诩人才,但对文学孜孜以求从未改变,奉献精品文学成为我人生的目标。
文学作品,尤其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是对作者学识的大检阅,是信心与毅力的考验。通过小说《青春艳阳天》的创作,终于体会到文学殿堂的高大与神圣、创作的艰辛。可谓十年磨一剑,何止十年。
那年,经过一番考量以后,我决定写篇有关打工者的小说,因为我有较为丰富的打工生活经历。同时,也是对的文学创作做新的探索。初预计为五万字左右,结果字数一再增加,十万、二十万。写作近一半的时候,全书腹稿才得以成型。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如同甘泉喷涌而出,可谓酣畅淋漓。这便是我的部长篇作品《青春艳阳天》诞生的历程,前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这部小说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与情感,主人公欢笑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微笑,主人公痛苦的时候,我记不清多少次陪着流泪。
的确,小说中有自己的影子,也有我在温州打工生活的记录。爱情虽然是作品中的主题,而我的爱情却如我在诗中写道得到的是伤痕,失去的是希望,张子坚创办实业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今生也许难以实现了,让我的笔下人物去实现吧。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山区经济发展的探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作。旨在经济生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活中,呼唤亲情、友情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对主人翁的形象塑造,表现当代青年不屈的创业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求索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前进的号角,也是对自己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