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郭素娥》是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洼地上的战役》以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真实朴素而又微妙的爱情为中心情节,写出了两人由无私的帮助、共同的战斗自然滋生的爱情,又写出了人物深邃的人物内心世界。
《饥饿的郭素娥》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强悍的妇女郭素娥的悲剧命运。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受着肉体饥饿和精神饥饿的双重煎熬,而又始终固执、并且绝望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女人,牵连着一个流浪汉型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型的工人,在他们的性格碰撞中,迸射出一种原始强力的生命火花。这部中篇充满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可以说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出了一道鲜明的光彩。
路翎著《饥饿的郭素娥》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五四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经典、读者认知度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所选作家有较大影响力。
本书收录的是现当代著名作家路翎的小说代表作《洼地上的战役》及《饥饿的郭素娥》。路翎在创作中是提倡战斗的热情的,写出的是粗犷的力之美,沉重的情感份量和激荡的心潮,他追求油画式的复杂的色彩和复杂的线条融合在一起,能够表现出每一条筋肉的表情,每一个动作的深度和立体。
从原始强力的张扬到复杂意义结构的营造 路翎小说略谈
吴义勤
作为七月派作家的代表,路翎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从他开始发表作品至1949年,为其个人风格的形成期和创作的黄金期,执着于人物心理探索,呈现生命意志的原始强力;中期为1949年至1955年,可以称作其创作的转型期,这个时期虽然语言变得更加浅显和生活化,书写题材也发生了变化,但仍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呈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20世纪80年代路翎平反后,他又重新拿起笔创作了大量作品,构成了其后期创作阶段,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前期和中期的创作。《饥饿的郭素娥》和《洼地上的战役》作为路翎前期与中期中篇小说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其两个时期的不同风格,也都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饥饿的郭素娥》作于1942年,是路翎的成名作,也是其创作前期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书写了抗战时期矿区工厂和乡村底层人物富于原始强力的生与死。路翎受胡风书写精神奴役创伤理论的影响,在小说中揭示了底层人物所遭受的多重压迫。其中包括封建伦理秩序的压迫,整个社会因战争而来的例外状态也是一种殖民主义的压迫,工厂的机器大生产也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压迫。这多重的力的结合与对苦难的巴洛克式展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寓言;对这多重压迫的反抗,也放大了主人公们的原始强力。这种路翎着意表现的原始强力,与尼采的权力意志颇多相似之处。郭素娥面对生活多重的压迫始终坚持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她的生命意志通过不断的反抗,成为一种权力意志。张振山面对总管马华甫的压榨和威胁,从未流露出顺从甚至谦逊,而是据理力争,一步不让,呈现出一种顽强的权力意志。魏海清与黄毛的生死搏斗也显示了他未泯的权力意志。
这些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和其所属的阶级有着内在的联系,路翎的书写体现了强烈的底层关怀或阶级关怀倾向。这是路翎小说和左翼文学共通之处。但路翎的书写更具异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人物的心理书写,路翎呈现了欲望的误识性和意志的普遍性,也写出了人物情感与理智、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对抗与挣扎,形成了巴赫金所谓的双声话语。而小说中权力意志呈现出轮回的特征,又有尼采式的永恒轮回之义。这种永恒轮回在个体悲剧中增加了更多积极的色彩。因为它是对在绝望中抗争的肯定,也是对国人在精神奴役中不屈的权力意志的肯定。
路翎在前期创作中,还写出了《蜗牛在荆棘上》等许多中短篇小说,塑造了矿工、知识分子、具有流浪汉气质的人物等一系列形象,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原始强力和社会内蕴的深度。但如《饥饿的郭素娥》一样,其欧化的、知识化的语言和沉郁的叙事节奏对小说叙事的流畅度有所影响。
1949年以后,为了适应一体化的文艺政策,路翎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以浅显的生活化的语言叙述积极的性格和新的生命,写出了《朱桂花的故事》等多篇小说。1952年,路翎深入到朝鲜前线,回国后陆续写下了一批志愿军题材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路翎新中国成立后水平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在叙事上,路翎用提喻代替了以往叙事的铺张,以罗曼司代替了沉痛的悲剧,对人物的心理书写也基本变成叙述者的间接阐释。虽然风格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他依然试图以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增加人物的深度,甚至用双声话语来呈现人物的矛盾,使小说具有复调意味。
在情节结构上,小说设立了两组二元对立,即爱情与纪律的对立冲突,爱情与战争的对立冲突,并呈现了前一组二元对立向后一组二元对立的转化。路翎用第三人称有限视点的内聚焦来完成这种书写。虽然这种内聚焦并没有对王应洪和王顺的心理进行完整的呈现,但仍然具有复调意味,仍能看到其矛盾之处,也构成了一种双声话语。正是对王顺复杂心理的呈现,暴露了他潜意识中对二元对立转换的推动,使小说的主题脱离了创作者的控制,产生了更大的解读空间。这样小说就产生了三个意义层面的能指。层面是呈现志愿军战士情感的丰富和人性的深度,歌颂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塑造能够打动人心的英雄;第二个层面是通过战争对爱情与人的毁灭,对战争进行否定;第三个层面是通过小说隐含矛盾来体现的,那似乎已被转移并解决的二元对立,即象征个体自由的爱情与集体纪律之间的对立,仍然在小说的意义阈限中。路翎因为小说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和丰富的解读空间受到了批判,但小说也因为这种丰富的内涵,具有了超时代的艺术价值。
作为路翎前期写作风格的代表,《饥饿的郭素娥》以复杂的油画般的浓墨重彩建构了一个民族寓言;以复调式的心理书写,塑造了矛盾复杂的人物,也表现出了生命意志或权力意志的原始强力;以轮回式的情节,给予权力意志的原始强力以尼采永恒轮回式的肯定。而作为路翎1949年后小说的代表,《洼地上的战役》语言走向浅易,但仍执着于刻画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注重人物的独立性,也保持了主题的开放性,因为其巨大的阐释空间拥有了穿透历史的价值,成为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