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临床中药本草药征的学术专著。书中药征概述为全书的特色,旨在博采历代本草之精华,融汇现代研究之新知,阐明药物治病与奏效机制。备注为全书亮点,针对一些难点、疑点,甚至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本草考证,重在析疑解惑,订伪辨讹,探求真谛。该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能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本草文献支撑,可供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的广大师生参考使用。
★中药从实践中来,到本草中去,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期盼。本书从本草切入,让学术回归本源;从药征着眼,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书中药征概述为全书的特色,旨在博采历代本草之精华,融汇现代研究之新知,阐明药物治病与奏效机制。
★书中备注为全书亮点,针对一些难点、疑点,甚至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本草考证,重在析疑解惑,订伪辨讹,探求真谛。
★作者潜心本草研究,从源头揭示中药治病与奏效之机制,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主要物质,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药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药物、认识药物,并为此付出过沉重代价等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著名医家唐容川指出: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本草问答》)。约公元二世纪,我国现存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开创了中药学的未来。源远流长的本草历程,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成就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
古人云:本草者,医之肯綮也(《本草原始》)。人不学医,则不可救人;医不读本草,则不可用药(《本草新编》)。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本经疏证》)。数以万计的中药,无不以其独特的药征和卓越的疗效蕴藏于历代本草文献之中。浩如烟海的本草文献,无不承载着丰厚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理论和经验。本草是中药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资源,是药征直接可靠的文献宝库。是故《本草》也者,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也(《本草蒙筌》)。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本草思辨录》)。历代医药学家无不强调本草对医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所谓药征,是指药物临床应用的证据和指征。它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汇聚于历代本草文献之中,进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如附子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黄连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其中,果有真寒和除水火相乱之病分别是对附子、黄连用药指征、奏效机制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迄今仍为临床用药实践所遵循。
古人云:学医之道,莫先于读本草(《本草集要》)。药性之道,具在本草(《本草经疏》)。本草一书,能穷物之理(《握灵本草》)。本草是中医药学术之根,传承与创新之源。自担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主编以来,感悟良多。本草见证历史,历史穿越时空。中药从实践中来,回归到本草中去。本草是中药构成的重要元素和传承基因,中药必须赋予本草的元素。没有本草元素是中药的先天不足和基因缺失。因此,本草是中药的传承之本,发展之源。学习、研究和应用中药,务必回归本草,坚定本草自信,从本草探本穷源,把握学术真谛,这是一项固本强基,补短板,管长远的必由之路,也是吾辈中医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本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板块。总论分为五章。重点对中药名称源流、中药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择要介绍历代主要本草的基本概况及学术成就,初步探讨中药命名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各论选择临床常用中药350余种,按药物主要功效分为二十三章。每药分述药物基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征概述、用法用量、药物甄别及备注等项,以保持中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其中,药征概述为全书的特色。旨在博采历代本草之精华,融汇现代研究之新知,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本草从新》)。惟求理与病符,药与证对,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本草文献支撑,故书曰《本草药征》。备注为全书的亮点。主要针对本草中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本草求真》)的现状,以及对一些难点、疑点,甚至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本草考证,重在析疑解惑,订伪辨讹,聊陈鄙见,略疏大义。此外,基于整体表征药物综合效应的思考,本书首次提出了中药功能组学的新理念,具有创新性。凡引用本草文献皆随文注明出处,确保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书后附有中药拼音索引,以备检索之用。
本书历经寒暑,数易其稿,终成拙作。书始成,承蒙当代著名书法家、刻字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李胜洪先生题写书名,著名中医学家、全国中医教学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全国名老中医、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介眉教授三位老师审阅全书并题写序言,并得到三位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和褒奖,在此深表谢意。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及陈伟编辑的关心和支持,参考并引用了许多同道的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笔者学识和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冀广大同仁不吝赐教,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湖北中医药大学 周祯祥
2017年8月于示羊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