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形地貌桥址区风特性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以西部复杂山区两个典型的深切峡谷桥址区地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峡谷地形桥址区的风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桥址区热力效应、局部地形、来流风向等对桥址区风特性的影响规律,其研究成果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山区峡谷地形较为常见,其地形复杂多变,现有相关规范和文献对山区风特性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本书以两个典型的深切峡谷桥址区地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峡谷地形桥址区的风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采用MFAS型相控阵声雷达(SODAR)风廓线仪和CAWS600-RT型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大桥桥址区风特性进行了现场实测,分析了桥位处的平均风速、阵风系数、风攻角、风剖面等风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桥位处的阵风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系数均比相关规范中常规平原地区的推荐值要大。桥面设计高度处的风攻角以负攻角为主,其数值也比相关规范中常规平原地区的要大,风攻角的散布范围和绝对值大小均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大桥位于高海拔高温差深切峡谷内,桥址区几乎每天下午起风,其平均风速往往达到10.0m/s。根据统计情况,桥位处的大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的大风降温过程;另一类是受小尺度范围内热力驱动而产生日常大风的过程。
其次,为探讨高海拔高温差深切峡谷桥址区日常大风的成因,采用四要素自动气象站、手持风速仪和便携式温度计对大桥桥址区风特性进行实测,分析了桥位处的平均风速与温度、日照及地形地貌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热力驱动的小尺度局部大风基本上每天都存在,但风速不大,桥位处的设计风速仍受大范围的大气环流控制。小尺度的日常大风还受局部地形及随时间变化日照的影响,桥位处日常大风出现的概率较高,尽管不控制桥梁的设计基准风速,但影响桥梁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
再次,为研究高海拔高温差深切峡谷桥址区在热力效应作用下的风特性变化规律,在FLUENT中通过添加动量源项的方式实现了自然对流的模拟,并对模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以位于四川西部深切峡谷区的某大桥为工程背景,结合桥址区现场实测的温度变化规律,采用FLUENT对考虑热力效应的桥址区风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不同热力因素对桥址区地表风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来流风速和热力效应联合作用下桥址区的风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来流风速为0.0m/s时,热力效应引起的桥址区竖向最大风速为3.0m/s,水平风速为6.4m/s;当来流风速大于5.0m/s时,热力效应的影响已不明显,此时桥址区的风场主要受来流风速、来流风向和局部地形的影响。考虑热力效应后,桥址区的地表温度分布显著不均匀,与不考虑热力效应时的计算结果差异明显。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书章节安排
第2章 桥址区平均风特性实测与分析
2.1 实测概况
2.2 风速
2.3 风向
2.4 阵风系数
2.5 地表粗糙度系数
2.6 风攻角
2.7 紊流度
2.8 不同站点风速相关性
2.9 小结
第3章 日常大风成因分析
3.1 观测概况
3.2 温度影响
3.3 局部地形影响
3.4 日照影响
3.5 综合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考虑热力效应的桥址区风特性数值模拟
4.1 FLUENT中自然对流的实现
4.2 模拟方法验证
4.3 有限元模型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塔上风传感器安装位置选择
5.1 工程背景
5.2 计算概况
5.3 塔周流场分析
5.4 风速的影响
5.5 风向的影响
5.6 观测结果修正
5.7 小结
第6章 桥址区脉动风特性实测与分析
6.1 观测概况
6.2 脉动风参数
6.3 风观测数据处理方法
6.4 脉动风特性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