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行政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界定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为案例,全面解析了上海行政价值观的发展演进、价值特征、主要成因和基本经验,最后归纳总结了推进中国行政价值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十四五”规划和“□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角色,政府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行政价值观如同“精神的太阳”,深刻地影响着政府的管理实践,进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从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客观现实出发,将“中国行政价值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以上海市行政价值观演进为案例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杨舒涵博士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演进研究》一书,就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杨舒涵博士将行政价值观界定为,行政主体(政府)对行政客体(行政系统)实施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其□终演化并表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理念。行政价值观,不仅包含着行政主体对于行政事务的认识和理解,也包含着行政行为的价值指向。通过支配行政主体的行为,行政价值观会对行政实践活动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体现了行政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并制约着行政主体的行为方向,也因此成为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价值观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规律观,行政价值观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当价值主体的需要发生变化、价值客体的属性与功能发生变化,或者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发生变化时,行政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行政价值观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存在。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化,□□□□的行政价值观已经也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行政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代表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特色□□□□国家的本质,决定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性”是中国行政价值观与西方行政价值观□本质的区别。尽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不同时期的行政价值观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导向各有不同,但其核心价值取向与相关政策的□□指向,始终是“一切为了人民”。
杨舒涵博士以上海行政价值观为研究样本,以五年发展规划等文件和资料为基础,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揭示蕴含其中的价值特征和建设经验,这在现有的行政价值观研究领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本书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的演进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并呈现出高度的成长性和一致性。中国行政价值观将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在中国特色□□□□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中国行政价值观的主要路径:思想层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和任务,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指引发展。制度层面,重点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全面推进人民民主和法治中国建设,以刚性的制度设计促进行政价值观的落实。实践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和渠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