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小提琴艺术概述、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提琴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提琴艺术的发展等。
小提琴发展至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它最早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现在有据可查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中期,到1600年左右小提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并且逐渐蓬勃地发展起来。从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音乐和浪漫乐派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提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取代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由四根弦在一个“木头盒子”上创造的历史,它那美妙动听的声音和表现力,展现了一种文化奇迹。
小提琴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作为欧洲古典音乐有魅力的“皇后”乐器,小提琴的哲理性、艺术性、规范性和复杂性几乎是的。小提琴自身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沿着古典传统,在其演奏艺术上不断规范化、年轻化和技术化,可以说达到了世界;另一方面,走了一条“西方二胡式”的中国化道路。20世纪中叶以来,小提琴不断地被“洋为中用”,西方小提琴的灵魂“渗入”中国音乐之中,而同时也被中国文化的力量所“同化”
本书旨在更好地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学累中国民族化小提琴的各方面知识,同时也期望此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同行关注这项工作,为我国今后培养更优秀的小提琴相关工作人员而共同努力。本书内容科学实用,语言通俗易懂,含七个章节,阐述了小提琴艺术概述、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提琴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命”时期的小提琴艺术、新时期以来的小提琴艺术等内容。
笔者在写作和修改本书过程中,查阅和引用了书刊等相关资料,在此谨向本书所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纰漏,恳请读者同人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小提琴艺术概述
第一节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小提琴艺术的特征研究第四节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思考第二章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第一节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第二节小提琴艺术在中国一步传播第三节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第三章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小提琴艺术活动第二节 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第三节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开端第四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提琴艺术
第一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提琴艺术活动第二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提琴艺术的发展第一节小提琴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小提琴艺术交流第三节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繁荣景象第六章“命”时期的小提琴艺术
第一节“命”时期的小提琴艺术状况第二节“命”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创编
第七章新时期以来的小提琴艺术·
第一节小提琴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第二节日趋活跃的中外小提琴艺术交流·第三节多元化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参考文献…
第一章 小提琴艺术概述
第一节 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小提琴的“远祖”与亲”
小提琴艺术的产展与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渔猎时代的先民第一次使用弓箭射捕飞禽走兽,弓弦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也许就可以算作人类创造并演奏弦乐器的开始。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弦乐器,是在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原(今伊拉克一带)的乌尔王朝(公元前3500年)的陵墓里的竖琴,它的形状就像一把射箭的弓。传说中第一位竖琴演奏家是《》上记载的古犹太大卫王,他为竖琴与声乐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其文字至今仍然传诵于世,可是乐谱已经很难考证了。在竖琴从一弦向多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增加弓的张力,以承受更大的拉力,在最外面第一根弦处改用一根木质小圆柱来支撑着弓两端。汉朝的时候,竖琴传入我国,称为竖箜篌。在竖琴音乐发展的同时,人们还发现,弦也可以和小圆柱垂直,一端系在圆柱上,一端系在弓的中部,而当弓的中部与乌龟壳连接起来的时候,拨动琴弦所产生的声音音量更大、音质更美。于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出现了里拉琴(Lyre)。接着,出现了可以分别调节每一根弦的音高
的乌特(Ut)或琉特(Lute)。公元5世纪的时候,希腊流行一种重要的乐器
叫基萨拉(Kithara),它也是里拉的变种。基萨拉向西流传,演变为今天的吉
他(Guitar);基萨拉向东流传,演变为印度乐器西塔尔(Sitar)。到了公元7至9世纪的时候,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音乐文化中心的两河流域阿巴斯王朝的巴格达与黄河流域唐朝的长安,正处于它们的黄金时期,而且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阿拉伯和波斯的乌特或琉特通过传入中原,与中原早期的各种直颈琵琶融合,演变为具有高度表演技巧的琵琶。尽管弹拨的弦乐演奏艺术获得了高度发展,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种“断断续续”的声音,
一直在想方设法创造出一种连续发声的、歌唱的弦乐器,而拉弦乐器的发
明,则使人们的理想得以实现。
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据说是公元前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位叫拉万那的皇帝发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拉万那斯特朗,这个乐器的形制与我们现在的二胡相像。拉万那斯特朗在公元7世纪前传人阿拉伯,称为巴伯;传入波斯
和土耳其称为卡曼加。后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后倭马亚王朝(756一
1492年)时期征服了地中海沿岸,一直打到西班牙,这些乐器也随之传入西
班牙,被称为列贝克。列贝克的构造和现代小提琴并不相同,但它的五度定弦和搁在胸前与锁骨处的演奏姿势,对早期的小提琴有重要的影响。在中欧,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流行的弓弦乐器改格(Gigue,Giga)发展到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的时候,其构造已经与现代小提琴相似,有拱形背板面板、琴颈和作为出音孔的长形弯孔。在小提琴诞生之前的两三百年间,欧洲还流行着一种叫作维奥的弓弦乐器。它的外形已经小提琴,但构造与演奏方式又与小提琴很不相同。后来维奥演变为两大类:低音的由腿夹着拉,后来的大提琴;高音的用手提着,垂直放在腿上拉,类似我国的二胡。
以上介绍的这些拨弦乐器与拉弦乐器,可以说是小提琴的“远祖”与亲”二、小提琴的诞生
小提琴的诞生,既是拉弦乐器长期发展、不断演变的自然结果,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展状况密切相关,更是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日趋成熟的艺术的结晶。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后,许多希腊学者跑到意大利避难,他们以宣讲古希腊文明为生,同时鼓吹自由、民主,提倡科学、人权。这种“人本主义”思潮与当时受益于海上发达的贸易而形成的意大利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一拍即合”,掀起了一场被恩格斯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步的变革”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刺激了对新文化的探索。于是,意大利出现了的艺术繁荣。人们以古希腊的自由艺术为榜样,强调对人而不是对神的兴趣,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造型艺术大师的人体雕塑和油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音乐也从禁欲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主要表现为主调音乐的兴起、音乐表情的丰富、器乐的展、表现个体意识的独奏音乐的发展等。至此,维奥琴的音响和性能(供仪式合奏或贵族娱乐)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