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微山湖畔踏歌声
杨洪军
故乡土地对一个作家的影响是莫大的,甚至会成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或者是独特的文学创作资源。刘学安的乡土情结就来源于他的故乡微山湖畔的那一片苏北平原。对农村和农民,刘学安始终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儿女对母亲的赤诚,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生命对春天的呵护珍惜。对刘学安来说,微山湖西岸不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他创作的精神家园,一个来自灵魂深处、骨子里体验生命痛感和走出欲望的原始的出发点……
作为一个生于故土长于故土的作家,刘学安对故土的爱是深沉的,也是真诚的。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关注着农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乡风民俗、老屋炊烟,耳闻目睹着百姓的欢乐、期盼、哀痛、幽怨,用脚步丈量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思绪紧随着他们的所思和所愿。
我手写我心,笔触须臾不曾离开过他所生活和熟悉的这片土地。在他的笔下,乡村的社会、生活、场景、人物、故事、情感,甚至某种气息,都得到了尽情的渲染和完美的呈现。这一点,无论是在他的小说集《你说我是谁》,还是在长篇小说《龙兴镇》里,都可以找到注脚。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真实得让人魂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泪。
《浮在水面的秤砣》这个集子,是刘学安写作上的又一次挑战、又一次拓展和又一次突破。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刘学安谈起这部小说集子的创作设想,从人物到故事,从结构到语言,甚至一些具体的细节,都有很严谨很完善的规划。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我自然是非常期待,因为,正值年富力强的刘学安,小说创作也同样处于旺盛期和成熟期。生活上,他积累了那么多熟悉的人和事;写作上,他进行了那么多的思考和探索,此时不放手一搏更待何时?
刘学安的小说,写的大多是普通底层人物,写他们的基本状态,写他们的生活场景。不存心设局,不刻意铺垫,从细节入手,写实实在在的人,状实实在在的事,让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心的阅读美感。《浮在水面的秤砣》这部小说集,概括起来,我以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色。
一是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一部小说能否站得住,往往取决于一个作家塑造的人物能否立得住。何其芳先生曾经说过:看一部长篇小说是否成功,就看有多少人物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人物越多,说明作品越成功。刘学安塑造人物很少描写人的外在,如五官长相、穿着打扮等,也很少表现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功利的目的,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刻画人的精神体验、心路历程和个人追求上。如《邂逅》《张飞》《喜鹊》《歌声》《笛子王传奇》《旷日持久的爱情》等,笔调都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他习惯和擅长于先构筑一个现实场景,再将所要刻画的人物集中到现实场景中来,让现实中的场景和理想中的人物发生摩擦、争执、冲突,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现出蓄积在人物身上的正义、达观、执着、宽宏、坚韧……他用细腻的笔调抽丝剥茧地调动情绪或者转折,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并能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读者,进而提振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很不容易。
二是安闲恬淡的叙事风格。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 :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
刘学安的叙事风格自然、细腻、朴实、柔美,他很少设置和营造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大开大合的气势,更多是用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淡淡地铺展故事的发展脉络,像《婆婆手中的书》《进城陪读的父亲》《稻花》《哥是妹的根据地》等,平实而含蓄,生动且隽永。小说的语言基调是以叙述为主,融描写于叙事,实现了形态可见、情思可感的审美境地。这样的叙事,与其说是在多视角地记录琐碎的家长里短,不如说是在娓娓道来时代背景下的风云变迁。大大小小的事在这里尽情铺排,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登场。别具匠心的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和对当代乡村的切切关照、殷殷情怀,不仅体现了学安对小说叙事的刻意追求,还让人多了不少阅读的耐心和思考的宽阔深邃(著名作家范小青语)。景与物,都在文中活脱脱地呈现,你无须想象就可以触摸到、感觉到并与之共鸣。
三是明丽温暖的语言魅力。汪曾祺说过: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小说的语言不是纯粹外部的东西。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刘学安的文笔雅洁、凝练、明丽、乐观、昂扬,文字、意象都经过长期酝酿、修改和打磨,很有点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 头。这得益于刘学安对生活的态度,也得益于他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理念。刘学安的文字在岁月的打磨中已不再跳跃激扬、怒气迸射,更多的是趋于内敛、自省、深刻。在《哥是妹的根据地》中,刘学安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哥的儿子金榜题名,要远赴外地求学。临行前,嫂催促哥给妹打电话,讨要欠债,在外打工的妹却没有接。送子返回途中,妹打来电话,说知道侄儿上学的事,想等拿到工钱再联系,没想就错过了,让哥别生气。哥说知道妹难,就事先没告诉妹,让妹别怨。哥感觉妹话里有话,似乎还有事。妹也确实有事,想再向捉襟见肘的哥借点钱。可旧债未还怎好再添新债,终是没说。寥寥数语,状可见,声可闻,意可察,情可感,没有修饰,没有润色,没有技巧的波澜,没有刻意的烘托,几乎是白描,但兄妹的自强、自尊、独立、坚韧和责任却呼之欲出。人生的困顿,生活的煎熬处处可感,却觉不到世事暗淡、人情冷淡。相反,心窝里竟有一丝暖意在流动着。这丝丝暖意,来自主人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之光,来自不离不弃的真情,也来自作家笔触里流淌出来的浓浓的人文情愫。可以说,这本小说集是刘学安出自乡村,走出乡村,超越乡村的小说叙事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四是在歌声中深情叙事。这部小说集显著的特色是每篇小说中都有一首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刘学安的刻意为之,在歌声中刻画人物,在歌声中营造气氛,在歌声中推进情节,抑或在歌声中寄予某种情感,既随手拈来,又那样自然熨帖,恰到好处,每每展读,总感觉是在微山湖畔踏歌而行,似感受到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的血液中流淌着乡野之韵字里行间氤氲着一股悲天悯人之气。
刘学安写小说有不少年头了,所有作品都是用心而写,故而文质兼美,十分耐读。但是,古人讲,做人要端正,做文要放荡。这里的放荡,指的不是行为,而是思想的开阔,思维的驰骋。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部小说集中有的篇章就显得有些老实和拘谨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一个文学创作者的文风、骨气和情怀,体现了当今日益浮躁喧嚣的文学界难得的不讨巧、不市侩、不功利,甘于平凡、甘于寂寞、甘于在创作中另辟蹊径做可贵探索的文学气质,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正所谓:锦绣文章,字里行间展才智;笔墨人生,呕心沥血见精神。
衷心期待学安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