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培育对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和谐互助。在使用爱的语言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爱的能力。
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非暴力沟通珍藏版修订版。
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指定翻译版本,更精准体现非暴力沟通精神内涵。
修订版增加了化解冲突,调和纷争这一章,作为全新章节首次面世。几十年来,马歇尔博士在世界各地开展化解冲突的工作:从争吵的情侣、家人,到劳资纠纷、帮派矛盾、族群仇恨等,他从亲身实践中发现,完全有可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化解任何形式的冲突。这一章马歇尔把多年总结的调解原则、步骤、关键点、难点,以及精彩的案例解读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成为他离世前留给后人的珍贵礼物。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实践之一,它的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非暴力沟通》入选了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书籍。
作为编辑的亲身体验,非暴力沟通可以使人的沟通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觉察自己和对方的需要,不随意评判他人的言行,提出试图满足双方需要的请求。一旦发生这种转变,你会发现身边因沟通而创建的关系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生活会变得更加和谐而充满幸福感。非暴力沟通是一把开启未来新生活的钥匙,愿每个人都因而感受到生命的馈赠,以及人与人之间基于同理心而自然进行的心与心之间真诚的交流互动,体会心灵无碍沟通的愉悦感。
序言
已故的马歇尔卢森堡是值得我们感激的人之一,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一本书名:在冲突世界中为和平代言1。书中马歇尔告诫我们: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每个人从婴儿时期便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马歇尔发展了基于语言的冲突解决方法,教导人们在对话时避免评判、指责和带有暴力意味的字眼。
晚间新闻中那些街头抗议者们的扭曲面孔,每每令人不安,它们绝非只是新闻画面而已。每一张脸、每一声呐喊、每一个手势都带着一段历史。每个人都紧紧抓着自己的历史,因为那关乎自己的身份。因此,当马歇尔倡导和平的语言时,他倡导的其实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而他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这个版本中,马歇尔在提到非暴力沟通以及调解人的角色时说:我们所做的改变是在尝试活出一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在马歇尔所憧憬的新价值体系下,冲突解决不再仰仗于叫人沮丧的妥协手法。相反,有争议的双方相互尊重,询问对方的需要,在没有义愤填膺和偏见的氛围中建立连结。凝视这个充满战争和暴力的世界,我们还是他们的思维早已深入人心,有的国家无视文明,犯下各种不堪的暴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新的价值体系似乎遥不可及。在欧洲召开的一次调解人大会上,有人批评马歇尔用的方法属于心理治疗,认为他不过就是让人们把过去摆在一边,握手言和。这种做法不要说在战争面前,就是对于离婚案,恐怕也太不切实际。
价值体系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个看法中。人们不仅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甚至还以此为傲。例如,千百年来全世界都在同一时期出现尚武或恐武的价值思想。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战神的原型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因而冲突和侵略乃无可避免的现象,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恶。
然而,马歇尔在本书中则激昂地传递了另一种人性观,并叫我们务必仔细思考,因为这是我们的希望。马歇尔认为,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观念(故事)。这些观念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故事,因为习惯、群体胁迫、旧有的制约以及缺乏自觉而被完好地保留着。然而,即使是好的故事也会助长暴力。例如,你想用强制力保护家人、自我防卫、打击不法、防止犯罪,可哪怕你参与的是所谓的正义之战,你也可能被暴力所蛊惑。而如果你决定退出,很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抨击和惩罚。简而言之,人类要找到一条出路并不容易。
在印度,有一种古老的非暴力生活方式,被称为Ahimsa,这也是非暴力生活的核心思想。Ahimsa 通常的意思是非暴力,后来经由甘地的和平运动及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对生命敬畏的思想而得到了很多拓展。Ahimsa的首要宗旨是:不伤害。让我对刚刚过世不久、享年80岁的马歇尔博士钦佩不已的是,他把握住了非暴力的两方面:行动和意识。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非暴力Ahimsa的行动层面,在此我不再赘述。而活出非暴力Ahimsa的意识则是更有力量的,马歇尔本人就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无论身处何种冲突,他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甚至不太会把关注点放在各方的说辞上。他认为所有的说辞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冲突,所以他将焦点放在连结上搭建人与人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做和非暴力Ahimsa的另一个宗旨相吻合: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注意力的品质。以离婚为例,尽管从法律角度,双方已经完成了财产分割,但双方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影响则远没有结束。用马歇尔的话来说,太多说出口的话早已让两人的世界发生了改变。
敌对意识深入我们的小我(ego)中,每当面对冲突,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我、属于我的这样的想法所占据。表面上,我们的社会崇尚圣贤,景仰他们放下自我、臣服神明的精神,但事实上,我们所拥护的价值观却和所作所为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人们通过非暴力Ahimsa可以拓展自己的意识,从而消弭鸿沟。解决所有暴力的道路便是放下自己的执见。人若在世界上仍带有私利便无法开悟这或许是非暴力Ahimsa的第三个宗旨,虽然这些话听上去有些像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激进教导: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不过,不论是非暴力Ahimsa还是耶稣的教导,说的都是改变你的意识而非行为。为此,你必须从一种生活(满足自我无止境的欲求)走向另一种生活(无私的状态)。坦白说,没有人真的喜欢无私的状态,从小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状态听上去可怕而又难以企及。既然小我只在意得失,你若废黜了小我,会有什么结果呢?一旦没有了小我,你是否会像一具只有精神的懒骨头消极地坐在那里?
答案就在小我自动消融的时刻。这样的时刻会出现在冥想或处于深度满足时。当我们体验到经由大自然、艺术或者音乐所创造的美妙时,就能体验到无我的状态。这样的时刻(包括当我们体验到创造力、爱和玩耍时)和 非暴力Ahimsa状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时有时无,忽隐忽现;非暴力Ahimsa却是稳定的状态。由此可见,所有的念头(故事)以及那个喂养念头的小我都只是幻想,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利己所创造出来的。小我会不断升级虚幻,驱使我们追求更多的金钱、财产和权力,而非暴力Ahimsa则让你真正活出你自己。
对我而言,马歇尔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于他颠覆了调解人的角色,尽管这很重要,而是在于他所活出的新价值体系,而这样的价值体系古已有之。由于人性被和平和暴力所撕裂,因而每一个时代都召唤着非暴力Ahimsa。卢森堡博士已经证明,进入这样一种被拓宽的意识状态不仅是真实不虚的,也能行之有效地用来化解争端。他留下了让我们得以追随的足迹。如果真正关心自身的福祉,我们就会跟随这足迹。在这个亟需智慧指引,祈望消弭战争的世界,这是我们的选择。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作家&医生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于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梁。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非暴力沟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用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一。
目 录
001 中文版序
003 译序
007 序言
011 致谢
001 章 由衷的给予
017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027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041 第四章 体会与表达感受
055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075 第六章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099 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121 第八章 同理心的力量
137 第九章 爱自己
151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173 第十一章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199 第十二章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209 第十三章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223 第十四章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23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