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4个部分。部分为验方心悟,将国医大师验方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脑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外科病证、妇产科病证以及五官科病证11章进行归类整理,每章后按病证分节介绍国医大师治疗该病证的验方,每方均介绍其组成(部分含剂量)、用法、功效和主治,着重介绍国医大师应用验方的心悟,部分验方介绍其加减应用方法,更加实用和贴近临床。第二部分为成方心悟,主要介绍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特殊经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单药和药对应用的独特用法和经验。本书方便临床工作者查阅、学习和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也便于中医爱好者阅读。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医大师们宝贵的学术经验,启发后学,造福病患,我们和中医药的专家们共同策划,编写了这套《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丛书,共3个分册,分别是《国医大师临证心悟》《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确定病性与病位,辨析病理,确定治法,方随法出,因方遣药,这是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的诊疗思辨过程。理、法、方、药俱备,这是中医诊疗的基本要求。其中,方和药是中医诊疗的终落脚点,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弹药。国医大师们都谙熟经典,对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并且在博极医源的同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创了诸多经验方剂,对某些药物及药对的运用,也别出心裁。本书主要汇集了国医大师们对经方、验方、成方及药味使用心得,这些具体经验在临床中都可直接借鉴运用。
中医看名医,西医看名院,这是我在做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时总结的两者差异之一。西医看病,看重的是医院的级别和排名;中医求诊,看重的是医生的个人名声和威望。这个现象其实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本质差别:西医更倚重技术进步,中医更强调个人经验。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诊疗过程,特别强调个体化差异,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需要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捷的思辨能力,要做到精准辨证比西医更难,其思辨过程比西医更复杂。因此,名中医的成才周期较之西医更长,中医越老越吃香的大众认知,有内在的科学道理。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传承研究,设立的专项有: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研究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承等,给予的研究经费支持力度都很大。国医大师孙光荣撰文指出: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活水源头。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共同组织先后评选出的国医大师,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至少在50年以上,长期坚守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一线,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德艺双馨,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毫无疑问,国医大师是当代中国名老中医群体中杰出的代表!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医大师们宝贵的学术经验,启发后学,造福病患,我们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策划,历时两年余编写了这套《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丛书,共3个分册,分别是:《国医大师临证心悟》《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国医大师大部分都是临床专家,在临床上各有专长,长期的临床积累,加上勤奋思考,国医大师们对临床诸多病种,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调护,都有诸多独到地认识和体会。《国医大师临证心悟》主要辑结了国医大师们对内、外、妇、儿、五官科各科不同病证的独到临证心得及感悟。以病证为纲,每一病证下汇聚国医大师的临证体会,读者既可以学习到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方法,又可以通过国医大师们的学术争鸣,启迪思维。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确定病性与病位,辨析病理,确定治法,方随法出,因方遣药,这是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的诊疗思辨过程。理、法、方、药俱备,这是中医诊疗的基本要求。其中,方和药是中医诊疗的终落脚点,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弹药。国医大师们都谙熟经典,对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并且在博极医源的同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独创了诸多经验方剂,对某些药物及药对的运用,也别出心裁。《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分册主要汇集了国医大师们对经方、验方、成方及药味使用心得,这些具体经验在临床中都可直接借鉴运用。
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辨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为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和素材。中医历来重视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在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文献启发下,屠呦呦历经191次实验,在1971年提取出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这中间亦离不开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离不开医案的贡献。2015年世界传统医药日的主题是医案的临床应用与标准化,由此可见当代中医药发展对医案的高度重视。《国医大师验案心悟》主要辑录了国医大师本人亲撰,或其随诊门人所撰的大量医案。这些医案,内容十分丰富,覆盖面十分广阔,记录和解析了国医大师诊疗的全过程,体现了国医大师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凝聚着国医大师的智慧和心血。值得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和喜爱中医的读者朋友仔细揣摩,举一反三。
国医大师孙光荣在思考分析当代中医教育现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一代中医医师存在明显的三个不足和三个不突出,即:中医药文化素养不足、中医药基本理论修养不足、解决中医临床的能力不足及中医人的标识不突出、中医临证思辨特点不突出、中医临床疗效的贡献率不突出。国医大师们的成长成才经历为新一代中医师学习奋斗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从与我们同时代的国医大师们的丰富学术宝库中汲取独到经验,为我所用,是我辈中医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中医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蹊径。然而,当代国医大师们目前都年逾古稀,甚至是耄耋老人,还有部分先生已经逝世。对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传承,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国医大师临证经验挖掘的专著出版,但像本套丛书这样,从病证、方药及医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开研究的丛书还是鲜见。我们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将为弘扬国医大师的精彩学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要特别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教授在丛书编纂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由于国医大师们的学术经验和学术内涵广博丰厚,我们所辑选的这些内容,只是国医大师丰富临床经验中的很少一部分,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加之我们自身的学术水平有限,有些按语、评语或有牵强之处,不能精准阐释国医大师们的匠心独运之处,还请国医大师们给予包容。医者意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学习、思悟、运用国医大师的独到学术经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编者所不能完全解读的学术精髓,可以由万千读者来丰富补充。但我们的目的和大家一样: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传承中医,发扬中医。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清湖
2021年6月·长沙
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呕心沥血,建言献策,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评选出国医大师。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至少50年以上,长期坚守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一线,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德艺双馨,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评选国医大师,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重要地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正是由于他们的传承与发扬,才有了今天中医的复兴。
国医大师是当代名老中医的杰出代表和优秀中医药学术的泰斗,体现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宝库的珍贵财富,因为中医是,门实践科学,那么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国医大师的用药、用方心得显得尤为重要。
此书是《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中的分册之一。在参阅了大量国医大师相关医学论著、学术期刊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医大师的许多独特的用药、用方经验,高度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这本《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分为4个部分。部分为验方心悟,将国医大师验方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脑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外科病证、妇产科病证以及五官科病证11章进行归类整理,每章后按病证分节介绍国医大师治疗该病证的验方,每方均介绍其组成(部分含剂量)、用法、功效和主治,着重介绍国医大师应用验方的心悟,部分验方介绍其加减应用方法,更加实用和贴近临床。第二部分为成方心悟,主要介绍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特殊经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单药和药对应用的独特用法和经验。本书方便临床工作者查阅、学习和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也便于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资料主要来源于专业学术期刊、各种媒体公开发表的国医大师相关养生资料,文后附有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此对原资料整理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书所选取的内容只是大师们临床经验的缩影,不能完全概括大师们的经验,更不能完全体现其学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书中部分方剂药物的剂量原资料中缺少,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药物的常用剂量予以补充,以充实书稿。如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们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刘建和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清湖:中西医专家、中医教育家、养生专家、中医治未病专家,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建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委员。
王建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部分 验方心悟
章 肺系病证
节 感 冒
清解散(李辅仁)
宣肺利气化痰汤(任继学)
青英颗粒(颜德馨)
解表宣肺饮(张灿)
二陈宁嗽饮(张灿)
银翘甘桔汤(张灿)
玳瑁郁金汤(任继学)
第二节 发 热
清解饮(张学文)
益气养阴汤(李士懋) 006
第三节 咳 嗽 008
内伤咳嗽自拟方(何任) 008
宣化理肺汤(李辅仁) 008
清润平降方(路志正) 008
宣肺利水汤(张琪) 009
人参清肺汤(张琪) 009
化痰汤(张琪) 009
泻肺汤(张琪) 010
顿咳散(朱良春) 010
五子镇咳汤(朱良春) 011
久咳丸(朱良春) 011
邓氏咳嗽方(邓铁涛) 011
温化止咳方(颜正华) 012
健脾化痰止咳方(颜正华) 012
清热祛湿三叶汤(孙光荣) 013
第四节 哮 喘 014
射麻平喘汤(李辅仁) 014
咳喘丸(李辅仁) 014
宣肺降肃饮子(李玉奇) 015
宣肺一效汤(李玉奇) 015
益气平喘煎(李玉奇) 015
温养化痰方(周仲瑛) 016
麻苍苏防汤(周仲瑛) 016
祛风定喘丸(朱良春) 017
固本定喘汤(李济仁) 017
第五节 支气管炎 018
清肺定咳汤(朱良春) 018
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 019
加味小青龙汤(张琪) 020
清肺饮(张琪) 021
三阴固本方(郭子光) 021
小青龙汤变方(裘沛然) 022
生津益肺汤(李振华) 023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 024
益气护卫汤(洪广祥) 024
芪附汤(洪广祥) 024
温肺煎(洪广祥) 025
第七节 肺 炎 026
加味麻杏甘石汤(张琪) 026
肺炎方(颜德馨) 026
第八节 肺结核 027
加味地黄丸(何任) 027
保肺丸(朱良春) 027
地榆草汤(朱良春) 028
肺痨方(洪广祥) 028
第九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030
加味大承气汤(张琪) 030
第十节 肺脓肿(肺痈) 031
清宣汤(洪广祥) 031
泄热解毒汤(洪广祥) 031
第十一节 肺 癌 032
扶正抑癌汤(孙光荣) 032
自拟肺癌方(刘志明) 032
第十二节 硅沉着病 033
止咳化矽糖浆(朱良春) 033
第十三节 咯 血 034
何氏自拟咯血方(何任) 034
第二章 心系病证
节 高血压 038
石决牡蛎汤(邓铁涛) 038
莲椹汤(邓铁涛) 038
肝肾双补汤(邓铁涛) 038
赭决九味汤(邓铁涛) 039
浴足方(邓铁涛) 039
降压汤(任继学) 040
双降汤(朱良春) 041
潜降汤(颜正华) 041
滋阴潜阳汤(张琪) 042
清眩调压方颗粒剂(陈可冀) 042
长生降压液(陈可冀) 043
第二节 冠心病 044
冠心病一号方(邓铁涛) 044
邓氏冠心胶囊(邓铁涛) 044
冠心病介入术后方(邓铁涛) 045
五灵止痛散(邓铁涛) 045
益气养心汤(张琪) 046
益气滋阴饮(张琪) 046
重订加味瓜蒌薤白汤(张琪) 047
重订加味血府逐瘀汤(张琪) 047
重订加味温胆汤(张琪) 048
归芎参芪麦味汤(李济仁) 048
益心汤(颜德馨) 049
温阳活血方(颜德馨) 050
痰痹验方(任继学) 050
理气化瘀验方(任继学) 050
养阴降复汤(任继学) 051
温阳通络饮(任继学) 051
益气活血通络方(郭子光) 051
填精补血化瘀方(颜正华) 052
瓜蒌薤白加减方(颜正华) 053
滋补汤(方和谦) 054
芳香化浊基本方(路志正) 055
肾心痛方(路志正) 056
张氏冠心病方(张镜人) 056
冠心病方(刘志明) 057
五子涤痰汤(李士懋) 057
愈梗通瘀汤(陈可冀) 058
第三节 心律失常 061
益心汤(李辅仁) 061
养阴益心汤(李振华) 061
豁痰宁心汤(李振华) 062
三圣饮子(李玉奇) 062
重订炙甘草汤加减方(张琪) 063
益气活血汤(张琪) 063
益气活血滋阴合剂(张琪) 064
益气温阳活血合剂(张琪) 064
芪麦化瘀汤(张琪) 065
参麦复律汤(阮士怡) 065
温通复脉汤(陈可冀) 066
第四节 心力衰竭 068
慢性心衰方(邓铁涛) 068
暖心方(邓铁涛) 068
养心方(邓铁涛) 069
调心饮子(张琪) 070
温阳益心饮(张琪) 071
慢衰灵口服液(路志正) 072
自拟心衰基本方(郭子光) 072
温运阳气方(颜德馨) 073
第五节 高脂血症 074
决明子饮(张琪) 074
王氏降脂方(王绵之) 075
颜氏降脂方(颜德馨) 075
宁脂方(张镜人) 076
邓氏温胆汤(邓铁涛) 076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 078
自制动脉硬化方(周仲瑛) 078
自拟脑动脉硬化症方(刘祖贻) 079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 080
四参安心汤(张学文) 080
复方四参饮(张镜人) 081
解毒清心饮(张琪) 082
第八节 肺源性心脏病 083
射干平喘汤(李辅仁) 083
第九节 失眠、抑郁症 084
甘麦芪仙磁石汤(朱良春) 084
半夏枯草煎(朱良春) 084
郭氏失眠方(郭子光) 085
路氏失眠方(路志正) 086
清心豁痰汤(李振华) 087
解郁开窍汤(孙光荣) 087
第三章 肝胆病证
节 黄 疸 090
灵茵退黄方(李济仁) 090
第二节 急性肝炎 091
肝六方(张琪) 091
肝七方(张琪) 091
第三节 慢性肝炎 092
慢肝六味饮(邓铁涛) 092
肝舒胶囊(邓铁涛) 093
和肝汤(方和谦) 094
犀泽汤(颜德馨) 094
健脾疏肝饮(颜德馨) 095
肝一方(张琪) 095
肝二方(张琪) 096
肝三方(张琪) 097
肝四方(张琪) 098
肝五方(张琪) 098
柴芩护肝汤(张琪) 099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 099
肝毒净冲剂(周仲瑛) 100
宁痛丸(朱良春) 101
阻肝硬变饮(李玉奇) 101
第四节 肝硬化 103
软肝煎(邓铁涛) 103
利肝实脾煎(李玉奇) 103
柔肝饮子(李玉奇) 104
肝八方(张琪) 105
藻朴合剂(张琪) 105
清化四逆散(张琪) 106
复肝丸(朱良春) 106
养肝育阴煎(李玉奇) 107
柔肝软坚饮(李玉奇) 107
第五节 肝 癌 109
自拟参芪苓蛇汤(何任) 109
化瘤丸(朱良春) 109
肝癌膏(朱良春) 110
第六节 脂肪肝 110
清肝活血饮(张学文) 110
第七节 胆结石 112
利胆丸(颜德馨) 112
第四章 脾胃病证
节 胃 痛 116
芍药益胃汤(李振华) 116
何氏舒解养胃方(何任) 116
何氏滋阴养胃方(何任) 117
何氏益气和胃方(何任) 117
舒胃饮(何任) 118
地芍止痛饮(张琪) 118
加减建理散(朱良春) 119
甘缓和中汤(朱良春) 119
理脾疏肝方(李玉奇) 119
寒热并用胃痛方(李玉奇) 120
滋阴凉血豁痰理脾方(李玉奇) 120
凉血化瘀导滞方(李玉奇) 121
解郁和胃汤(刘祖贻) 121
降逆和胃汤(刘祖贻) 122
化痰和胃汤(刘祖贻) 122
自拟养阴和胃汤(刘祖贻) 122
自拟温中和胃汤(刘祖贻) 123
养阴益胃汤(李今庸) 123
消化复宁汤(徐经世) 124
第二节 痞 满 126
痞满经验方(何任) 126
辛苦消痞方(何任) 126
消痞方(张镜人) 127
脾痞方(李玉奇) 128
第三节 呃 逆 128
自拟香砂温中汤(李振华) 128
第四节 呕吐、反胃 129
治呕吐自拟方(邓铁涛) 129
反胃方(何任) 130
第五节 噎 膈 130
治噎膈自拟方(李玉奇) 130
第六节 泄 泻 131
健运汤(何任) 131
苍薏汤(何任) 131
治泄泻自拟方(李玉奇) 132
痢泻散(朱良春) 132
第七节 便 秘 133
益脾通便方(王绵之) 133
宣肺润肠通幽方(李玉奇) 134
溪汤(李玉奇) 134
皂角牵牛丸(朱良春) 134
平肝和胃散(朱良春) 135
润肠通便方(颜正华) 135
便秘方(周仲瑛) 136
复方芸归汤(段富津) 136
第八节 胃食管反流病 138
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邓铁涛) 138
蠲胃汤(李玉奇) 138
第九节 消化性溃疡 139
理脾愈疡汤(李振华) 139
愈疡活血汤(李振华) 139
养阴疏肝汤(李振华) 140
第十节 胃 炎 141
一、慢性胃炎 141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141
慢性胃炎基本方(邓铁涛) 141
脘腹蠲痛汤(何任) 142
开泄法(徐景藩) 143
慢胃平(张镜人) 144
慢性胃炎方(张镜人) 145
清胃方(张镜人) 146
地香醒脾益胃汤(张琪) 146
通降清化方(徐景藩) 147
二、萎缩性胃炎 148
治萎缩性胃炎方(邓铁涛) 148
治萎缩性胃炎自拟方(李玉奇) 148
胃福煎剂(李玉奇) 148
胃安散(朱良春) 149
萎胃安(张镜人) 150
胃炎Ⅲ号颗粒剂(张镜人) 151
参荷二梅汤(路志正) 151
石斛梅花汤(路志正) 152
苏朴饮(路志正) 152
三、残胃炎 153
残胃饮(徐景藩) 153
第十一节 胃下垂 154
自拟苍术饮(朱良春) 154
第十二节 慢性结肠炎 155
仙桔汤(朱良春) 155
芍连汤(阮士怡) 156
葛枳二仁汤(徐经世) 157
抑肝健脾方(徐景藩) 157
清肠凉血方(徐景藩) 158
第十三节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159
益气滋阴镇逆汤(张琪) 159
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邓铁涛) 159
第十四节 胃肠道肿瘤 160
芪竹方(徐景藩) 160
胃肠道肿瘤自拟方(徐景藩) 161
胃癌散(朱良春) 161
胃癌汤(朱良春) 162
藻蛭散(朱良春) 162
至精方(张镜人) 162
胃癌方(张镜人) 163
第十五节 便 血 164
活血化瘀汤(李今庸) 164
第五章 肾系病证
节 蛋白尿 168
治尿蛋白自拟方(邓铁涛) 168
灌肠方(邓铁涛) 168
疏风汤(颜德馨) 168
代激素方(颜德馨) 169
增减清心莲子饮(张琪) 170
加味升阳益胃汤(张琪)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