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是指中国涉海民众创造和传承的有关海神信仰的生产、生活习俗的总称。
《中国传统海洋文明丛书:中国传统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从四海海神、蓬莱仙境、徐福东渡、海神妈祖等维度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提炼了其主要特点,概述了其主要作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有一定学术参考意义。
海洋信仰,即人类将虔诚、敬畏之心托之于具体的海洋形象,并付之于崇拜和祭祀仪式的海洋文化现象,是海洋思想意识的重要表现形态。
海洋信仰的对象即某一具体的海洋形象,来源于人类对某一海洋具体事物的意识感知所获得的形象知识的选择性感情投射。人类对海洋事物的意识感知所获得的形象知识、感受和评价不同,投射的感情也不同。而海洋信仰,正是人们对那些他们认为值得虔诚敬畏、值得付之于感情、值得甚至必须给予崇拜和祭祀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海洋形象的选择与传承。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大凡是被塑造成为海洋形象,具有某些神性、仙性、灵性的,都属于海洋信仰一类;但毕竟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和投射的感情性质不同,大凡对于那些不认为值得虔诚敬畏、值得付之于感情、值得甚至必须给予崇拜和祭祀的海洋形象,往往表现为海洋神话传说、神仙故事,其价值主要在于审美,在于愉悦,说者感情轻松,甚至作为趣谈,那么人们一般视之为海洋审美文化,但这同样是海洋信仰文化的一种传播传承形式——文学的、艺术的形式。这是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离不开的传播传承形式。
中国的海洋信仰,其起源年代今已无法考究,至少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相当普遍。及至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四海海神”的信仰。“四海海神”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海海神,不是只有一个统管的海神。海洋信仰的对象是海洋“神灵”,而海洋“神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象的,这就是为什么自古没有笼统抽象的海神,只有区域的具体的海神的缘故。除了四海海神之外,还出现了对海盐神、潮汐神、军事海神等专门海神的信仰。这时期的海洋信仰,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的东夷各族人在长期海洋实践基础上渴望开发、利用和征服大海并使之为人类服务的愿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人们对那些在认识海洋、开发海洋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开拓者的崇敬和纪念。海洋民俗信仰,是指涉海民众在从事海洋生产、生活时创造和传承的有关海神信仰与海神祭祀、祭海活动以及以此信仰为基础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的总称。而本书所指的传统海洋宗教信仰,则不仅包含有海洋民俗信仰的内容,也涉及由此而来的、将之正式化了的国家海洋信仰内容。
曲金良,集美大学“杰出人才”岗位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海洋文化教育联盟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中韩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海洋文化理论、海洋文明历史、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外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1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教育部项目10多项,主编著作《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五卷本)、《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分别获教育部第七届(2015)、第八届(2020)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第一章 四海海神:从神话传说到国家祭祀
第一节 四海海神传说
第二节 四海龙王崇拜
第三节 四海海神的国家祭祀
第二章 蓬莱仙境:从帝王到民间的共同追求
第一节 “蓬莱神山仙境”信仰的起源
第二节 秦皇汉武求仙与“蓬莱神山仙境”信仰的盛行
第三节 “蓬莱神山仙境”信仰的泛化
第四节 “八仙过海”:家喻户晓的海洋神仙传说故事
第五节 “蓬莱”信仰的依托:蓬莱城、蓬莱阁与“登州海市”
第六节 “海上仙山”在人间:庙岛群岛
第七节 “海上诸山之祖”:昆嵛山
第八节 “海上名山第一”:崂山
第三章 徐福东渡:中日韩两千年来的共同信仰
第一节 秦始皇巡海与徐福东渡
第二节 徐福其人及其传说的神化
第三节 中日韩徐福信仰遗迹
第四章 海神妈祖:地方国家天下崇拜
第一节 妈祖信仰的兴起
第二节 宋元明清历代皇帝的敕封
第三节 天下祠祀:妈祖信仰在东亚地区的传播
第四节 妈祖信仰文化传播的动因与功能
第五章 海洋“淫祀”:民间社会的心灵慰藉
第一节 海洋“淫祀”神灵
第二节 民间社会的“祭海”庙会
第三节 民间社会的海事禁忌
第六章 岛民社会的海洋信仰:东海嵊泗列岛的考察案例
第一节 嵊泗岛民信仰崇拜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嵊泗列岛的寺庙
第三节 天后宫天后娘娘崇拜
第四节 观音寺庙观音崇拜
第五节 龙王宫龙王信仰
第六节 关帝庙关帝崇拜
第七节 羊山大帝庙羊山大帝崇拜
第八节 嵊泗列岛岛民信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