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潭先生,津门人,自幼有书画金石之好,尤以书法、篆刻响誉艺坛。观古、摩古、藏古是先生艺术滋养之源泉。与古人对话,直追其脉,是先生向往之境界。多年以来,乐此不彼。在其师杨鲁安先生的教诲下,深没其中,钻研良苦。在其众多藏品之中,古砚收藏,是先生中年以后较倾心力的一科。赏其藏砚,上溯唐宋,下达明清,形制多样,材质丰富,品类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古以来所有砚材。展现于观者面前的,俨然是一席古砚的饕餮大餐。每每谈及,先生即述兴起,得意快然,陶醉其间。心欣之情,或于言表。倾听着先生对每一方砚的解读,收至庆堂之缘由,失之交臂之沮丧,失而复得之喜悦,藏砚研砚之心得,无疑为聆听者讲述着中国文人所固有之情怀,是中国文人心态之缩影。
砚,古有述之,其《砚说》云:心之介,德之操,艺之媒也……且以行立德,以品立格,以砚传思达艺是也。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于汉代发展成熟。汉刘熙《释名》注: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古人述砚有八德:质之光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磨之墨稠,文之丰蕴。故砚自出现伊始,即为文人所重,无论古今,均是文人雅士钟爱之物。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将相、王公显贵,或文人雅客,好砚之风,一以贯之,不胜枚举。苏轼的“我生无田食破砚”之好,米芾的“挟帝夺砚”之典故,至今仍为人所乐道。自古以来,文人多好事,一方佳砚在手,揣摩之余,钟恋不拔。情往神之,故凿句于上,以铭其志、鉴其心、寄其情、抒其怀,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表达着持者心声。清姚鼐所着《古文辞类纂》曾作“箴铭篇”: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倾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后世于器物上作铭,寄情于物。
孙家潭先生,津门人,自幼有书画金石之好,尤以书法、篆刻响誉艺坛。观古、摩古、藏古是先生艺术滋养之源泉。与古人对话,直追其脉,是先生向往之境界。多年以来,乐此不彼。在其师杨鲁安先生的教诲下,深没其中,钻研良苦。在其众多藏品之中,古砚收藏,是先生中年以后较倾心力的一科。赏其藏砚,上溯唐宋,下达明清,形制多样,材质丰富,品类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古以来所有砚材。展现于观者面前的,俨然是一席古砚的饕餮大餐。每每谈及,先生即述兴起,得意快然,陶醉其间。心欣之情,或于言表。倾听着先生对每一方砚的解读,收至庆堂之缘由,失之交臂之沮丧,失而复得之喜悦,藏砚研砚之心得,无疑为聆听者讲述着中国文人所固有之情怀,是中国文人心态之缩影。
借古之风,传古之韵,历代皆有之,现代亦然。尤近今日,国昌民泰,生活安逸,收藏之风再起,尽显纷呈。惜众多藏者只藏未研,或仅知其皮毛,远逊先贤藏家之范,可叹也。然孙家潭先生卸凭其深厚的文渊之气,广博之识,承古人衣钵,假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段,为其藏砚作铭添彩,无疑是令人钦佩之举。一件件精美的古砚,凭藉先生敏锐的艺术视角、丰富的艺术语言,或以书出、或以印现、或以形表,借古砚而传今声,藉古韵再延其涵,令观者捧之叫绝,回味无穷。在孙先生或寄情、或抒怀的砚铭作品中,一方残瓦砚铭,颇为奇特。观古人作铭,多以书法、绘画为之,以借文句表其心,依梅兰传其情。然孙先生在这些形制经典的古瓦砚上,标新立异,另辟心田,且和谐一体。以其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手法,巧妙的构思,镌刻了九枚印章,全新而独特的“以印作铭”的语言形式,让这块沉睡了近五百年的古砚与今人思想合璧。并为此砚着文《我家屋檐上的“瓦”》,介绍收藏、欣赏、创作的过程。以印章入铭,古有之,但仅见于镌者名附之,孙先生以现代多元的视角,结合篆刻艺术语言,赋予砚铭新的内容,实为创举。在《明歙州如意池大砚》作铭中,孙先生以其厚实的书印功力,集楷、篆、行、草四体书风及篆刻刊于砚背,体现出古代摩崖石刻之气象,小中寓大千,观之蔚为大观,给人似徜徉于崖壁时的观壁之感。而另一方取名“微明”的砚铭作品,更为奇特,其铭文暗引曰:“庆堂宝玩。”此铭构思新颖而“另类”,全不见古人,字法以老宋体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参以现代图文理念,将汉字的结构美与神奇的拆解相合成,既体现出孙先生在继承传统文脉下,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艺术家思维,又显现出先生驾驭文字、统揽全域的深厚功力。孙先生对这件作品的解读为:“汉字有‘六书’造字法,汉字又可划分为真、草、隶、篆体书之分,其结构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将其分解的部首有机地组合起来,便可以破解出其中的寓意。并由此还引申《道德经》注解其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所谓“微明”,即大道之隐奥,至理之深幽。即深藏不露,卸又无处不显现。世事万象,皆有隐有显,有微有明。此道也。铭以彰其心,孙先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之为,了然于此铭。在众多的藏品中,一方椭圆小端砚,着实可爱,其精美圆润,灵秀十足,是先生常把玩之物。孙先生在其砚池周边,以自己独特的篆体书风作铭:“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尔含弘,以隆德声。”以老子之语凿铭自勉,乃先生之真实写照。
砚依铭为贵,铭以砚传声。每一方古砚之铭,无一不是砚主人的内心独白与心声,无论铭书、铭印,每一种表现均折射出主人的情愫,反映着主人的德行与操守。观者赏砚释铭,嗅出的是墨翰负笈的缕缕书香,是文人墨客内心的独白。砚铭,是一段砚文化发展历史,一段文人生活的写照,一段情缘的讲述。它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人心灵的独白,正如文天祥所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佛失道自全。“空山乌语兮,人与白云栖。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鱼儿戏。风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红尘如梦聚又离……多情多悲戚。望一片幽冥兮,我与月相惜,抚一曲遥相寄,难诉相思意。我心如烟云,当空舞长袖。人在千里,魂梦常相依。红颜空自许,南柯一梦难醒。空老山林,听那泉水,叮咚叮咚似无意,映我长夜清寂。”以“云水禅心”词铭作结语,愿吾师锥笔不颓,腕底生鬼也。
壹、庆堂藏古砚刻铭
1.宋元时期
壹 蠖村石太史砚
贰 澄泥三足残砚
参 青石覆式砚
肆 蠖村石太史砚
伍 青石瓶形砚
陆 歙州石超高太史砚
柒 歙州石云池圆砚
捌 端州石太史砚
玖 端州石砚砖
拾 歙州石太史砚
拾壹 歙州石凤鸟纹太史砚
拾贰 端州石太史砚
拾叁 端州石太史砚
拾肆 澄泥虾头红超大仿生鹅形砚
拾伍 黑石砚砖
拾陆 歙州石超大太史砚
拾柒 端州石砚砖
拾捌 歙州石巨大太史砚
2.明时期
拾玖 歙州石覆瓦砚
贰拾 歙州石太史砚
贰拾壹 端州石(白端)太史砚
贰拾贰 红石太史砚
贰拾叁 端州石硕大五福砚
贰拾肆 澄泥虾头红如意池砚
贰拾伍 端州石砚板
贰拾陆 菜花玉石仿生鹿形砚
贰拾柒 歙州石砚板
贰拾捌 歙州石太史砚
贰拾玖 端州石(白端)太史砚
叁拾 大沱石花池小砚
叁拾壹 歙州石太史砚
叁拾贰 歙州石龙纹砚
叁拾叁 歙州石砚板
叁拾肆 歙州石如意池乳足砚
叁拾伍 歙石方池小砚
叁拾陆 歙州石云池小砚
叁拾柒 端州石椭圆形门字大砚
叁拾捌 歙州石超大云龙太子砚
叁拾玖 歙州石超大如意池乳足残砚
肆拾 澄泥鳝鱼黄椭圆形马蹄砚
肆拾壹 歙州石风字形乳足砚
肆拾贰 歙州石太极日月池太史砚
肆拾叁 歙州石超大门字形太史砚
肆拾肆 端州石仿生竹节砚
肆拾伍 歙州石一束莲花太史砚
肆拾陆 端州石河图洛书砚
肆拾柒 黑石内禅太史砚
肆拾捌 端州石巨大海龙王高眼太史砚
肆拾玖 端州石鱼化龙砚
伍拾 歙州石雁湖眉子如意池乳足砚
伍拾壹 歙州石超大桃形池乳足砚
伍拾贰 歙州石花池太史砚
伍拾叁 端州石淌池砚
伍拾肆 端州石(白端)太史砚
伍拾伍 端州石多眼巧雕凤凰池砚
伍拾陆 澄泥蘑菇头形小砚
3.清民时期
伍拾柒 端州石云龙纹砚板
伍拾捌 歙州石七星淌池砚
伍拾玖 澄泥蟹壳青仿生贝叶喜蛛笔舔
陆拾 黑石小砚板
陆拾壹 清代端州石老坑仿生竹节砚
陆拾贰 端州石小砚板
陆拾叁 端州石鼓形砚
陆拾肆 歙州石荷叶池太史砚
陆拾伍 端州石太史砚
陆拾陆 澄泥虾头红仿生竹节砚
陆拾柒 歙州石淌池小砚
陆拾捌 端州石椭圆形小砚
陆拾玖 端州石云水池小砚
柒拾 歙州石蝉形乳足大砚
柒拾壹 端州石灵芝砚
柒拾贰 端石太史星柱残砚
柒拾叁 端州石圭形砚
柒拾肆 黑石玉带环腰砚
柒拾伍 端州石砚板
柒拾陆 端州石云水池砚
柒拾柒 白端鼓形砚
柒拾捌 歙州石仿生卧牛砚
柒拾玖 端州石超大太史砚
捌拾 歙州石砚板
捌拾壹 端州石淌池砚
捌拾贰 祁阳石团龙砚
捌拾叁 歙州石祥云池圆形三足砚
捌拾肆 端州石九如圆形砚
捌拾伍 端州石门字形砚
捌拾陆 端州石太史砚
捌拾柒 歙州石淌池太史砚
捌拾捌 端州石淌池太史砚
捌拾玖 澄泥蟹壳清琴式砚
玖拾 端州石金皮老梅砚
玖拾壹 歙州石云纹随形砚
玖拾贰 端州石如意池桃形小砚
玖拾叁 歙州石太史砚
玖拾肆 端州石扪参历井砚
玖拾伍 歙州石随形云水砚
玖拾陆 端州石九如圆形砚
玖拾柒 歙州石瓦形砚
玖拾捌 端州石太史残砚
玖拾玖 端州石特大仿生竹节砚
壹零零 和田玉太史砚
壹零壹 端州石(白端)砚板
壹零贰 端州石岁寒三友遮月砚
鲎零垒 歙州石乳足圆形内蝉砚
壹零肆 端州石(白端)博古纹砚
壹零伍 端州石(白端)博古纹双螭龙砚
壹零陆 端州石风字形高眼砚
壹零柒 端州石随形山水纹大砚
卷零捌 端州石超大太史砚
壹零玖 端州石太史砚
壹壹零 端州石(白端)瓶形砚
壹壹壹 端石大西洞蓬莱仙境砚
壹壹贰 澄泥鳝鱼黄仿生蕉叶鸣蝉砚
壹壹叁 歙州石超小蝉砚
壹壹肆 陕州澄泥王玉瑞款八卦大砚
壹壹伍 端州石门字形砚
壹壹陆 端州石巨大云龙砚
壹壹柒 青州红丝石鼓形大砚
壹壹捌 端州石茧池小砚
壹壹玖 歙州石福云砚
壹贰零 澄泥鳝鱼黄砚砖
壹贰壹 端石砚板
壹贰贰 端州石半月小砚
壹贰套 端州石云纹满月砚
壹贰肆 端州石瓶式小砚
壹贰伍 端州石龙马负图书砚
壹贰陆 歙石大蝉砚
……
贰、附录一·庆堂藏砚
叁、附录二·庆堂卮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