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欲用一本小书进行系统阐述,显然是不可能的,故将书名取作“概说”。既有提纲挈领的愿望,也有尚存拓展空间的含义。将诸文合成书籍后,对原来篇章中的某些重复内容做了删削和裁剪,某些文句做了调整和弥合。为方便受众阅读和接受,在论述中不过多地征引史料,行文力求浅白,通畅可读。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还望读者检验。书后附有延伸阅读目录,包括主要的黄河舆图目录、古籍和近人研究书目,以便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获得进一步探讨的线索。
一 大河文明或大河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基础
没有水的世界是荒漠的和不可想象的。无论是早期人类,还是早期人类活动借助的渔猎经济的对象——鱼类和其他各种动物,皆离不开水源。后来人类稍有进化,学会了驯养动植物,并在疏松的冲积土壤上从事农业耕作和灌溉,同样离不开水源。所以,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除了饮用、灌溉,还用于航运,甚至用作防护的屏障。这样,就不难理解早期人类文明和后来的赫赫大都市都产生或建立在大河之旁的缘故。尼罗河的周期泛滥和消退孕育了埃及文明,新月地带的两河汇聚产生了巴比伦文明,恒河水的翻腾造就了印度文明,含着浑浊泥沙的黄河诞生了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黄河文明。在这些大河文明中,唯有黄河文明绵延至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19世纪2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关于地理环境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的演讲中指出,作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表演场所即自然联系的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应低估,而是一种主要的和必要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其上的居民类型和性格是密切关联的。在所谓自然环境或自然联系中,他指出的气候和大河属性的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包括黄河文明在内的大河文明的产生是有启发性的。
他在讲气候时说,历史的真正舞台是温带,尤其是北温带。南温带的主要部分是海洋,即便是陆地也是分散的和割裂的,很难形成大块陆地,所以这里的动植物很难具有共同特征。而北温带的陆地犹如地球的胸膛,人们赖之生息繁衍。这种温带理论的背后有他的潜台词,即是热带和寒带是不适合早期人类居住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文明。在酷热和极寒的环境中,人类无法自由活动,从而也就不能为精神建筑一个世界。这样的恶劣环境使人们整日揪心和恐怖于严寒低温和烈日酷暑,而无有心思转到普遍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活动上。黄河流域处在现在的北温带,根据研究,远古时期的气温比现在还要高些,甚至有人说接近亚热带。黑格尔温带的具体说法未必确切,但他提到的这一气候因素至少是不应忽略的。只有稍微温暖和湿润的环境,才适合早期人类的生存,也才有早期文明诞生的可能。
他在讲大河的属性时颇能印证他的一句论断,即不是所有的自然环境都能进入世界历史运动的。在一些广阔的内陆地区,也有一些大的河流,因为没有生成河床,到处是渺茫无际的水草和泥沼,这些不成熟的地理环境也是难以存活人类和产生文明的。也可在此认识基础上演绎,文明的产生与大河有关,但也不必和所有大河有关,最终必须落实到那些适合早期人类生存的大河身上。而黄河因河流的黄土下切、冲击和泥沙的沉积,生成肥沃、疏松和广袤的冲积平原,极适合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开展生存之外的精神活动。
作为世界大河文明典型代表的黄河文明或黄河文化,即是在这样适宜的温润气候、河道支流流经的低山、丘陵、台地上发育和茁壮起来。
序曲
黄河文化上升为中华文化核心的路径与演变
1 源远流长
黄河文化俯瞰
2 扇形摆动
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
3 文明初曙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4 黄土馥郁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5 神圣崇拜
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
6 大河民风
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
7 命运多舛
历史时期的黄河灾害
8 与河共舞
治河方略的历史迁移
9 先贤智慧
黄河文献的治河价值
10 兴衰所系
黄河岸边的城市
11 汇通天下
黄河流域的商人集团
12 民胞物与
黄河的生命伦理
13 邦命维新
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
延伸阅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