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史论》是一部介绍、研究中国新诗的教材,对中国新诗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现象、诗学命题、重要诗人诗作等进行叙述、研究。
《中国新诗史论》由综论和诗人作品论两大部分构成,不仅重视新诗史现象介绍、评述,而且对重要诗学问题进行透视、阐释;既重视宏观分析,又对单个诗人诗作进行微观论述;史实与史论相结合;在知识展示、问题透视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回答。
《中国新诗史论》资料翔实、识断精审,既可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适合诗歌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如何叙述历史,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述史者所拟想的读者,取决于著述目的。《中国新诗史论》主要供高校中文专业高年级学生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使用,旨在拓宽其新诗知识面,深化其新诗史认识,引导其开展新诗专题研讨,培育其诗学探讨兴趣,属于学术性研究型教材。于是,本书在体例设计、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学术探讨性。它由上编“综论”和下编“诗人作品论”构成。
“综论”是对新诗发生与演变过程中重要的专题性问题展开讨论,诸如新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新诗发生语境与动力、新诗建构与中外诗歌关系、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等,它们直接影响对新诗史知识的定位与新诗发展规律的把握;“诗人作品论”属于个案研究,就是对新诗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进行历史性分析,以中国与世界、现代与传统、诗歌与历史为坐标,阐述其诗学价值与历史贡献。
研究型教材定位决定了述史的特点是拷问现象、剖析问题,本书在重要问题展开中重构新诗知识,重建新诗历史脉络,所以每章大体由“现象与问题”“专题论述”“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和“思考题”构成。“现象与问题”“专题论述”是主体内容,以专题为单元,重新透视新诗历史现象,发掘与阐释新诗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不仅以文献目录形式呈现新诗历史,而且为教材使用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或偏重个体诗人风格,或聚焦诗美,或爬梳被遮蔽的新诗知识,或发掘内在诗学,其中都包含着对新诗史的重新认知和新的思考空间,旨在对学生进行史与诗的训练,培育其学术创新思维能力。
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术》《写作》主编,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新诗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上编 综论
第一章 中国新诗解题
第一部分 现象与问题
一、何谓诗?
二、中国新诗解题
三、诗人身份问题
第二部分 专题论述
百年新诗元问题重释
第三部分 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
思考题
第二章 新诗发生论
第一部分 现象与问题
一、外在语境
二、内在逻辑
三、清末“新学之诗”
四、胡适倡导、实验新诗
五、《新青年》的运作
六、早期新诗理论举要
七、新诗发生的非诗性特征
第二部分 专题论述
文化生态与新诗发生机制
第三部分 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
第三章 新诗与外国诗歌的关系
第一部分 现象与问题
一、与日本明治启蒙诗歌的关系
二、与西方意象派的关系
三、诗歌翻译问题
四、中国新诗史是否应包括中外诗歌关系内容?
第二部分 专题论述
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
第三部分 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
思考题
第四章 新诗与旧诗的关系
第一部分 现象与问题
一、革命与联系
二、新诗与旧诗之异
第二部分 专题论述
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之关系逻辑
第三部分 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
思考题
……
下编 诗人作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