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解读》以明代夫容馆刊《楚辞章句》为底本,对该书收录的全部楚辞作品作简明扼要的校勘、注释、分段及全文解读,意在为大学生和其他楚辞爱好者提供一种版本可靠、作品齐全、文意疏通的楚辞读本。书前有长篇导论,介绍楚辞之价值,楚辞名称的由来、先秦两汉楚辞的特征、楚辞研究的历史,以及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可以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楚辞》作为国学经典,是与《诗经》齐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阅读欣赏《楚辞》是中国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之一。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未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学院的基本建设工程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被誉为顺应历史潮流、立德立功之举,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我校已经在国学教育方面先行一步,更应该具备一种担纲意识,继续为推动国学教育向纵深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写这套教材,不仅仅是为了适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学的基本需要,也是力图振兴我国经典教育的一个具体步骤。经典著作如同岁月长河积淀、打磨出来的珍珠,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自先秦以来,儒道法墨诸家所奠定的经典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态,在两汉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形成了专门的学问与学科,是国学的主体。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乃是广义上的经典,不仅有儒家的经书,而且包括诸子与史部、集部的群书,它是中华文化与学术的集成和荟萃。至于其地位与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所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这段话说明中国古代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其精神意蕴可以穿越时空而获得传承与光大。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读经的传统,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年间曾经废止读经,但这并不等于经典教育的废除,相反,它可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地继承与更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
詹杭伦,1954年生,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四川荣县。西华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修《清史·文学艺术志》联系专家、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兼辞赋委员会主任。首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台湾逢甲大学,明道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学、古代诗学、辞赋学、中国古代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已出版学术专著十二部,主编著作八部,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另有古体诗词律赋作品《天佑诗赋集》、音像制品《经典家书故事》等。
张向荣,1983年生,山东安丘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诗经学。
导论
第一卷《离骚》解读
第二卷《九歌》解读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第三卷《天问》解读
第四卷《九章》解读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第五卷《远游》解读
第六卷《卜居》解读
第七卷《渔父》解读
第八卷《九辩》解读
第九卷《招魂》解读
第十卷《大招》解读
第十一卷《惜誓》解读
第十二卷《招隐士》解读
第十三卷《七谏》解读
第十四卷《哀时命》解读
第十五卷《九怀》解读
第十六卷《九叹》解读
第十七卷《九思》解读
附录一 传记祭文
附录二 著录序跋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