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属于故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多发于青少年群体中。无论对于欺凌者还是受欺者,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成长均可能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模式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OBPP模式的译释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剖析、国际比较、模式验证等研究路径对OBPP进行深入分析,为其本土化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数据与理论参考。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已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旨在严肃校规校纪,建设和谐校园。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学校保护”一章,其中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网络保护”一章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这是长期遭遇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受害者的福音,亦为被欺凌者的监护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更对欺凌者的家长和教师提出了欺凌防控不可或缺的要求。不可否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防控,相关部门也探索出了诸多可推广、可操作的典型经验与治理模式,但高质量、系统性、深度化的理论研究仍显滞后。2021年5月,我欣喜地看到了纪沅坤博士的校园欺凌防治著作。认真阅读后掩卷沉思,深感沅坤博士多年来深耕于校园欺凌研究领域,在经过潜心耕耘之后,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作为她就读博士时参与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项目的学科带头人,我为此衷心地祝贺此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实施之际出版。沅坤博士视野开阔、学风扎实、治学严谨,从中学时代到博士时期,先后在奥地利、瑞典、英国、美国等国留学或访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世界各国校园欺凌资料。她选择校园欺凌作为研究主题,既有实证研究又有质的分析,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理念,几易其稿。由她完成的这部校园欺凌著作,值得同行一阅。
校园欺凌属于故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多发于青少年群体中。无论对于欺凌者还是受欺者,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成长均可能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模式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大量实践证实,基于“全校参与”的综合性欺凌防治模式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通常更为全面且长效,能够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对校园欺凌问题加以有效干预和预防。奥维斯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计划(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OBPP)是创建时间最早、有效数据最丰富、实施范围最广的综合性校园欺凌防治模式之一。OBPP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群体社会化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为辅助,从学校、班级、个人、社区多层面同时着手,通过全校、全员、全面参与共同应对欺凌,并在长期的国际推广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本书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剖析、国际比较、模式验证等研究路径对OBPP进行深入分析,为其本土化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数据与理论参考。
首先,本书聚焦当前我国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存在的实然问题。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虽已有国家政策支持,但操作性较弱。在强调家庭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同时,缺乏教育内容的规范化、评估体系的标准化以及家庭规范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结,使得校园欺凌预防工作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在校园欺凌干预方面,政府虽已印发指导意见与治理方案且附有翔实的奖惩办法,但在实施中却对校园欺凌的情节缺乏统一化的判定标准。对欺凌者的干预依赖学校已有校规校纪,对严重欺凌行为的惩治缺乏力度。本书从我国现有校园欺凌防治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国外先进校园欺凌防治做法,寻求适合本土的新型校园欺凌防治模式。
第一章 绪论
一、校园欺凌研究缘由
二、校园欺凌防治意义
三、校园欺凌研究背景
四、校园欺凌相关概念界定
五、校园欺凌研究相关理论
第二章 OBPP概述
一、OBPP的理论基础
二、OBPP的特征
三、OBPP的内容
第三章 OBPP对比优势
一、OBPP与欺凌捕捉项目对比优势
二、OBPP与期待尊重项目对比优势
第四章 OBPP有效性检验
一、有效性检验的研究设计
二、有效性检验的研究问题
三、检验实施过程
四、检验数据收集
五、检验结果分析
六、检验结果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OBPP实践经验与反思
一、基于个体认知的加拿大多伦多防治模式
二、基于共同关注法的英国谢菲尔德防治模式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比利时弗兰德防治模式
四、基于弥补监管缺位的南非开普敦防治模式
五、基于恢复性措施的中国香港RWsA防治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