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于全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在梳理国内外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融合、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概念进行多维度阐释,界定其意义及内涵;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在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等方面树立文旅融合理念;从资源维度、市场维度、行政维度、人才维度探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理念融合为基础、资源融合为抓手、科技融合为助推、职能融合为保障,多层次揭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从推进职责融合形成协同合作机制、理顺政府间协作机制增强产业融合效率、完善统计体系、加强数据基础建设、注重文化传承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等角度处理好文旅融合的关系;通过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树立国际视角、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等手段提升文旅融合效益。
本研究聚焦于全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在梳理国内外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融合、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概念进行多维度阐释,界定其意义及内涵;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在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等方面树立文旅融合理念;从资源维度、市场维度、行政维度、人才维度探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理念融合为基础、资源融合为抓手、科技融合为助推、职能融合为保障,多层次揭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从推进职责融合形成协同合作机制、理顺政府间协作机制增强产业融合效率、完善统计体系、加强数据基础建设、注重文化传承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等角度处理好文旅融合的关系;通过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树立国际视角、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等手段提升文旅融合效益。
关于走向市场驱动的文旅融合,首先要发展文旅融合市场主体,培养文化旅游经纪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文化旅游市场合作的先后次序是产品开发、联合营销、能力建设与培训、资金、网络与合作等。可见文化的旅游产品化最为关键。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公共环境酿造、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的市场主体上,扶持一批华侨城、横店、宋城、长隆、曲江之类的文化旅游企业,培养一批文化旅游经纪人(Cultural Tourism Broker),如单霁翔演绎故宫、黄巧灵演绎现代演艺、黎志演绎山水文化、张涛演绎热带雨林文化、梅帅元演绎实景文化、陈向宏演绎古镇文化等。文化旅游经纪人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人,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演绎人,讲好文化故事;是文化的旅游创意师,把文化故事转化为市场对路的旅游产品。其次,构建个性化与地方化的文旅融合业态与文化体验空间。通过场所精神塑造、价值网络构建、主题文化演绎、创意空间集聚、舞台再现等路径,构建地方化与个性化的文旅融合业态与体验空间,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基于场所精神塑造的文化体验空间;大型实景演出,基于文化舞台再现的文化体验空间;文化旅游节,基于文化节事的文化体验空间;主题公园,基于主题文化演绎的文化体验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基于创意空间集聚的文化体验空间;旅游小镇,基于文化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的文化体验空间。最后,应用数字科技,在体验中实现文旅融合。文化产品体验化与寓教于乐性是目前文化产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创意,特别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通过声音、图像、影视、动画等方式实现文化的可视化展示、技术复原或仿古再造,以技术融合实现“观光旅游一文化旅游一定制服务”的多产品开发流程。大力发展“文旅+VR体验”“文旅+演艺”“文旅+文创消费”“文旅+主题游乐”“文旅+微电影”等多种模式,努力实现厚重的文化内涵轻松式表达、现代化表达、国际范表达。例如,莫高窟的游客中心将数字技术与景区的游览体验项目结合在一起开发,使用以全息投影、球幕影院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以三维建模、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场景科技,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以高科技技术为手段,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内容,以沉浸式视听娱乐为形式,采用设施标准化、内容定制化,打造地方新名片,塑造地方新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开启文化体验旅游新时代。
王华,湖南保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研究,现就职于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数据学院。曾兼任常德市派驻桃花源5A级景区科创助理,***旅行社,地市级星评员,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数据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文旅部基金等省部级基金5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4项。参与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引用140余篇次,长期扎根于武陵山区基层政府,为地方经济发展撰写咨询报告被采纳10余次。
邹统钎,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大学(Silk Roa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Tourism)校长特别顾问。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昆士兰大学访问教授与伯恩茅斯大学欧盟Erasmus Mundas研究员。重点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国际比较、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旅游、文化强国战略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奉献者”徽章,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级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理论篇:文旅融合理论基础
第一章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
第二节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
第二章 文化与旅游融合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核心理论
第三节 文旅融合的市场动力机制
实践篇:中国文旅融合实践
第三章 华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山西:特色乡村创意演绎剧场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内蒙古:草原文化歌舞诗画演艺的文旅融合
第四节 天津:历史街区“万国博览”式的文旅融合
第五节 河北:以文化养分滋养旅游的文旅融合
第四章 华东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上海:江南海派文化赋能旅游的“跨界融合”
第二节 浙江:文旅IP工程引导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江苏: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引领文旅融合
第四节 安徽:以优质文旅项目为抓手推进文旅融合
第五节 江西: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文旅融合
第五章 华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广东:文城相融、文经相促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广西:民族、边关、长寿等文化资源化的文旅融毛
第三节 海南:创新全要素资源的文旅融合
第四节 港澳地区:休闲购物与娱乐齐飞的文旅融合
第六章 西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陕西:文化遗产活化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甘肃:文化遗产资源数据云平台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青海:生态底色、绿色优先的文旅融合
第四节 宁夏:“以文塑旅、科创彰文”的文旅融合
第五节 新疆:旅游演艺为重要载体的文旅融合
第七章 中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湖南:流动舞台实景秀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湖北:“云上展演”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河南:“文物核心+资源挖掘”的文旅融合
第八章 西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云南:基于数字技术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贵州:产业园区化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四川:基于动漫游戏、影视和文创突破的文旅融合
第四节 西藏:图文、人物雕塑、VR技术等支撑的文旅融合
第五节 重庆:市场主导、产业体系化的文旅融合
第九章 东北地区文旅融合实践
第一节 吉林:延长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的文旅融合
第二节 黑龙江:文旅产业集团化的文旅融合
第三节 辽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旅融合
专题篇:探秘边域地区文旅融合
第十章 揭开冰封边域土著文化的神秘面纱
第一节 酉水河流域的文物资源概况
第二节 保靖境内酉水沿岸古遗址调查
第十一章 土家文化探源
第一节 土家文化历史考证
第二节 酉水流域土家文化遗产
第三节 高庙文化的前生今世
第十二章 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第一节 核心资源分布
第二节 主要资源评价与分类
第十三章 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模式解析
第一节 文化旅游发展瓶颈
第二节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三节 文旅融合空间布局
第十四章 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文旅融合路径
第一节 文旅融合手段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目标
第三节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第四节 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圈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节 文旅融合风险管理和控制
第六节 综合效益预期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