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按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中医药学类、公共卫生类、军事与特种医学类、药学类的不同学科分卷出版。一学科辑成一卷或数卷。
《全书》基本结构单元为条目,主要供读者查检,亦可系统阅读。条目标题有些是一个词,例如“炎症”;有些是词组,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学科内容有交叉,会在不同卷设有少量同名条目。例如《肿瘤学》《病理生理学》都设有“肿瘤”条目。其释文会根据不同学科的视角不同各有侧重。
条目标题上方加注汉语拼音,条目标题后附相应的外文。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人,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人体生理学
[生理活动]
新陈代谢
适应性
内环境
神经调节
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激素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一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反馈性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
正反馈
负反馈
前馈
细胞
细胞膜
细胞器
线粒体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核
染色体
基因
细胞膜物质转运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转运
通道介导的转运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
钙泵
质子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胞吐
胞吞
[细胞生物电活动]
兴奋性
兴奋
刺激
阈值
阈刺激
反应
可兴奋组织
膜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去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锋电位
后电位
阈电位
平衡电位
钾平衡电位
钠乎衡电位
电紧张电位
局部电位
离子通道
通道激活
通道失活
通道复活
通道去激活
膜电导
电压钳
膜片钳
全或无定律
兴奋传导
跳跃式传导
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肌细胞收缩功能]
兴奋一收缩偶联
神经一肌接头传递
终板电位
肌丝滑行理论
横桥周期
钙触发钙释放
长度一张力曲线
张力一速度曲线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强直收缩
血液
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型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输血
血液循环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自律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浦肯野细胞跨膜电位
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兴奋性
心肌细胞自律性
心肌细胞传导性
心肌细胞收缩性
心肌兴奋一收缩偶联
钙瞬变
心肌细胞离子通道
心肌钠通道
心肌钾通道
瞬时外向钾通道
延迟整流钾通道
内向整流钾通道
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
腺苷三磷酸敏感钾通道
心肌钙通道
心肌氯通道
血管平滑肌电生理
心电图
心脏泵血
心动周期
心房收缩期
心房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充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