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定 价:80 元
- 作者: 曾鸿鹄,林华,李海翔,朱宗强,张帅普 等 编
- 出版时间:2021/7/1
- ISBN:9787511146960
- 出 版 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X5-40
- 页码:13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从师资建设、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育人方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对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工作进行了梳理,是贵校环境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有益尝试的全面总结,必将示范带领新时代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培优增利、提质增效、赋能增值,加快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的出版,丰富和发展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地方高校其他学科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衷心期望更多教育工作者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及时总结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以创新成果带领发展、引导教改、指导实践,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已经跃升至世界首位。为满足高等教育需要,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部积极推进工科专业建设,鼓励全国高等院校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新工科建设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新工科建设不是对原有工程教育模式的简单升级,而是教育理念、组织形式的革新。与以往传统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不同,新工科培养的是未来能够引领全球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新工科倡导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因此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对生态环境领域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亟须探索与创新专业育人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环境工程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高素质人才。但是与当前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仍需加强。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其中近85%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承担了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人才的主要培养任务。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不断渗透,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日益凸显,例如人文教育缺乏、资源共享困难、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合作育人机制不成熟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更新和变革。
桂林理工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校,现已形成集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群,在有色金属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和环境分析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为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本书就是对这些改革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希望本书能够为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包含了新工科建设现状、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国际化视野培养等内容。第1章是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新工科的建设现状,介绍了新工科的内涵、发展与环境类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第2章是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结合“三全育人”介绍了加强德育教学的措施;第3章是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介绍了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第4章是课程体系改革与知识体系更新,介绍了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第5章是环境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详细阐述了校地校企“全方位、立体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第6章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改革,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类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第7章是环境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介绍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方法;第8章是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途径,介绍了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学习的新范式。
第1章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现状
1.1 新工科的内涵及其发展
1.2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3 企业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
1.4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第2章 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
2.1 “三全育人”体系
2.2 主题教育
2.3 师德师风建设
2.4 课程思政
第3章 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3.1 专业发展定位的意义
3.2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3.3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发展现状
3.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5 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3.6 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第4章 课程体系改革与知识体系更新
4.1 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定位
4.2 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要求
4.3 当前课程体系的不足
4.4 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4.5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6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修)订要求及过程
第5章 环境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5.1 协同育人背景
5.2 协同育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5.3 协同育人目标
5.4 协同育人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5.5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5.6 协同育人的主要成果
5.7 协同育人成果的推广应用
5.8 协同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特色
第6章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改革
6.1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育人要求
6.2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的必然性
6.3 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类专业教学方法中的改革与实践
第7章 环境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
7.1 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与评价制度
7.2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7.3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
7.4 毕业设计情况及质量控制机制
7.5 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履行质量责任的制度和措施
7.6 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
7.7 产出导向的协同育人质量保障机制
第8章 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途径
8.1 专业课程“5E”课堂双语教学改革
8.2 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拓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项目
8.3 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竞赛、学术交流和会议
8.4 建设校园国际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