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仲,航空系统工程与信号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第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大型军工集团首位总经理院士,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航空工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航空工业战线辛勤耕耘,坚持不懈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科学研究、系统工程、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实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介绍了张彦仲院士从童年到晚年的成长过程、工作经历和成就,叙述了许多生动感人、鲜为人知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成就,学习张彦仲院士三次改行、拼搏勤奋、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勇担使命、功不在我、默默奉献的品德。值得广大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青少年,以及关心院士其人其事的人们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本书是其中一册,讲述了张彦仲的故事。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
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
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
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
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
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
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
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
,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
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
鸣电掣,现代化指曰可待。
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
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
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
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
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
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
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
、赛”升堂,民主治国,科
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
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解
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
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
,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
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
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
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
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
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
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
构的诞生。20年后,1948
年3月26曰遴选出81位院士(
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
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 1月1日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一1960年有2500多名
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
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
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
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
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洛类
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
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
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
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
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
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
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
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
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
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l 5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
.8亿吨、钢材8.8亿吨,
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
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
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
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
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
。中国已是粮、棉、肉、蛋
、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
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
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
土木、水利、电力、交通、
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
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
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
、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
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
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
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
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
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
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
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
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
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
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
、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
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
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
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
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
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
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
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
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
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
,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
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
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
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
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
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
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
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
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
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
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
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
3曰,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
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
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
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
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
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
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
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
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
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
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
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
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
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
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
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
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
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
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
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
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
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
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
,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
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
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
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
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祖父学渊 东渡求索
父亲医湛悬壶济民
母亲贤惠善良救人
叔侄院士英才之家
第二章 少年励志
童年大病 绰号“老笨”
北城小学 全县第一
龙桥初中住庙读书
南郊高中 数赛冠军
少年励志“成才报国”
第三章 大学时代
1958年考入西北大学
“大跃进”中的物理系
回炉重学数理基础
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第四章 “文革”岁月
1962年迈入航空工业大门
“文革”下放烧炉苦学
见义勇为 抢救伤员
艰苦奋斗劳动建所
拨乱反正发展合作
第五章 初露锋芒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第一套加速度校准系统的诞生
安一24飞机的故障诊断
振动测试技术的研究
第六章 剑桥留学
1980年考入剑桥大学
提出“子群卷积”DFT新算法
攻克异或电路的简化难题
创立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新系统
新中国第一位剑桥三一学院博士
回国攀登“递归傅里叶变换”新高峰
第七章 科教兴航
1985年调到航空工业总部
三代飞机“五大关键”的突破
创立航空科学基金
奠基航空重点实验室 决策自筹建风洞
筹建航空奖学金推进三所“211大学”
申办ICAS大会扩大航空科技交流
启动“金航工程”铺垫信息化道路
第八章 系统工程
1993年中航总公司成立
直9国产化的决断与再创新
直11的自主研制
运8C气密飞机的研制与系列开发
运12取FAA证飞向世界
运7—200飞机的发展
新空空弹方案的重大决策
第九章 临困受命
1999年十大军工集团的组建
遇“三少一多”困难
“成本系统工程”
亏损大户变成利税大户
“中航科工”改革上市
中巴支线客机合作成功
重点工程“零”的突破
空警200冲破制裁上天
直lO直升机首飞
直8F的立项研制
K8E飞机生产线的出口模式
L15高教机的外贸立项
HCl20直升机的风险合作
汽车实现“三个转变”
弘扬“强五精神”
深情话别告退记忆留在人心
第十章 大型飞机
重启研制大飞机的论证
大飞机方案的“四大争论”
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立
国产大型客机的自主研制
C919客机成功首飞
CR929宽体客机与重型直升机的发展研究
第十一章 “两机”专项
突破瓶颈增设“两机”专项
成立“两机”专项论证委员会
第一轮论证——方向任务之争
中推发动机列入专项
第二轮论证——经费方案之争
第三轮论证——体制改革之争
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
第十二章 机载设备
2017年制订“机载系统提升计划”
机载行业“五大中心”的确立
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的预研
“神鹰”雷达的顽强研制
航空计算所的发展定位
空管设备——新领域的开拓
第十三章 航空强国
航空是否“高科技”的三次定位
2018年“航空强国”的战略研究
航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航空救援体系的倡议
第十四章 定海神针
2012年三沙发展战略研究的启动
三下南海深入调研
南海发展的战略蓝图
“定海神针”的提出和建造
建设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第十五章 老骥伏枥
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咨询工作
研发全球化——联合国贸发大会发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研究
空客项目与大兴机场的定点
培养青年严谨学风道德
三次改行奉献拼搏自强
脚踏实地志在蓝天翱翔
附录
张彦仲工作年表
主要学术专著
主要论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