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本质上可以称为“礼乐文明”,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华夏文明就一直以“礼辩异,乐合同”的精神整合着中国社会,推动着各个层次上的文化传播,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靠前关系;无论是内向修身,还是外向治国,都打上了礼乐传播的烙印。
《华夏礼乐传播论》以礼乐传播为题,乃是为了将礼乐传播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的核心范式,探讨礼乐传播对于华夏文明传播的深刻影响,进而建构出 礼乐传播论 以与西方的仪式传播等互相对话,主要探讨礼乐协同、礼乐媒介属性与传播功能、礼乐中的身体交往,礼乐之源,礼乐与周公等问题展开探讨。
“华夏”一词意蕴深厚,不仅表示古代的地理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尚书》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作为地域概念,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中国),与“四方”“四夷”相对。古人亦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以礼乐教化、衣冠服饰的文化特征来进行身份定位。“华夏”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特征的称呼,指代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而且,随着中国一词外延的扩大,华夏的含义也逐渐变化,还可以进一步地指称中国各民族。
华夏民族被赞誉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礼乐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礼乐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展现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中就包括“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制度在礼,文为在礼”(《礼记·仲尼燕居》的以礼治国之道。也包含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宣德化而柔远人”(《礼记·中庸》)、“以和邦国”(《周礼》)、“万国咸宁”(周易)的礼尚往来之道。
《华夏礼乐传播论》从传播学视角切人,围绕“华夏”“礼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传播智慧,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此书共有二十一章,研究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传播制度、传播观念、载体与符号、传播范式与功能、元典的传播学解读。深度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阐释礼乐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以及礼乐传播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作者在全书中阐述的重要观点如下:
一、礼乐文化的传播制度。
礼文化的传播与国家制度的确立相互依赖,礼文化为封建统治和社会治理提供根本原则和基础观念,国家制度为礼文化价值内核和行为模式提供合法化路径。随着历史的更迭演变,礼的制度也在每朝每代不断变化。内容最完备,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五礼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开元礼》是中国礼仪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书中记载在吉礼其仪五十五项,凶礼其仪十八项,宾礼其仪六项,军礼其仪二十三项,嘉礼其仪五十项。许多古礼条陈冗杂、仪式烦琐,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有些礼仪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保留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习俗、情感、行为和交往。
《华夏礼乐传播论》第十章《亲亲尊尊:礼乐传播的周代丧服制度符号建构》从凶礼制度人手,分析了丧礼、丧服的制度规定、仪式建构和符号表征。第十四章《序和合同:礼乐传播的宗法婚嫁制度》从嘉礼制度人手,分析了婚礼仪程、实质和目的,探讨宗法制度下礼乐文化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第十七章《炎黄子孙:礼乐传播的黄帝祭祀组织演绎》从吉礼制度人手,分析了黄帝祭祀仪式的组织演绎、文化传承和政治价值。这三章内容选择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丧礼、婚礼、祭祀之礼进行研究,为中国当代“礼乐文明”的复兴,寻找理论依据。
二、礼乐文化的传播观念
几千年来,礼文化的发展几经曲折,其理论诠释、思想流传、社会接受都经历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和重构。推动礼乐文化传播、传承的力量,是其背后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体系。以儒家礼乐文化为核心,辅以道家等先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确保了中华文明在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取得独步世界的辉煌成就,其尊崇爱护自然、力行道德教化、追求品格提升、万物和谐有序的文明模式,在世界其他文明盛衰不定的历史长河中,保障了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稳定、繁荣。《华夏礼乐传播论》有五章内容分别四个维度梳理了礼乐文化的传播观念,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在中国礼乐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另辟蹊径。
此书第十一章((以身观礼:礼乐传播的儒家身体观》在儒家文化中提炼出“身体传播思想”。《说文解字》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就是践行的意义,而礼的本质也是实践,是道德实践和行为体系。修身立德、事必躬亲,以身体为载体表情达意、互通有无,是礼乐文化传播的实践观念和实用观念。第十二章((男女有别:礼乐传播的社会性别观》聚焦于古代男女的尊卑关系、空间位置、分工职责、社会期待,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通过李清照的诗词映射礼乐传播的性别观对古代女性的影响。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高校新世纪很好人才,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刊物主编。已在《靠前新闻界》《厦门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华夏传播学引论》等著作30部,主编《华夏传播学文丛》《经典与传播研究丛书》《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文库》等5套丛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 等10余项课题。
绪论 中国礼乐教化传播智慧及当代价值 1
章 以乐观礼:礼乐传播中“乐”的媒介功能 14
第二章 礼乐协同:礼乐传播的范式及其功能展演 32
第三章 与时偕行:礼乐传播的时间意义与现代思考 48
第四章 礼通天地:礼乐传播中的空间关系生产与运作 58
第五章 天下一家:礼乐传播形塑中外共通意义世界 71
第六章 风行草偃:礼乐传播的教化机制及实践效果 83
第七章 礼乐有德:礼乐传播的道德意识与秩序规范 91
第八章 物畜有礼:礼乐传播的周易探源 102
第九章 缘情制礼:礼乐传播中的情感机制与文化认同 113
第十章 亲亲尊尊:周代丧服制度的符号建构与传播 124
第十一章 以身观礼:礼乐传播的儒家身体观 44
第十二章 男女有别:礼乐传播的性别观 153
第十三章 尊礼择色:礼乐传播的儒家色彩观念 169
第十四章 序和合同:礼乐传播的宗法婚嫁制度 183
第十五章 婚礼符码:礼乐传播的社会整合逻辑 191
第十六章 象征隐喻:礼乐传播的婚礼仪式符号释义 201
第十七章 炎黄子孙:礼乐传播的黄帝祭祀组织演绎 212
第十八章 君子如玉:礼乐传播的《诗经》玉器传播功能 224
第十九章 引诗论政:礼乐传播的《诗经》舆论传播功能 239
第二十章 名教自然:礼乐传播的异化与反思 254
第二十一章 黔中屯堡:礼乐传播的社会符号表征 267
后 记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