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是一位有着浓厚故土情结和深沉悲悯感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背景基本取自他的故乡——皖西南丘陵区的一个小县镇。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上发生的若干人事总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特别是对身处社会底层的乡亲和小知识分子命运深切关注和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有厚重的生活质地,又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他以一种散文化的舒如笔法展现发生在故土上的种种世俗百相。这其间有乡村少男怅惘的青春躁动,有采莲少女艰难的爱情厮守,有饱经风霜的老农人不尽的生存艰辛,有良知未泯的小职员无奈的官场诉求……
他笔下的世相看似庸常却备极真实,在彰显世俗人性人情的同时,能深刻地触抵平凡人生的诸多本质问题,譬如荣与辱,成与毁,爱与恨,生与死……
“苹果文丛”汇聚了裘山山、赵德发、刘恪、薛舒、易清华、于怀岸、王棵、荆永鸣等30多位全国中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以整体面貌、集团亮相的豪华阵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坛的力量。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苹果文丛》收录了《找人打架》《上山记》《等人喝酒》等作品。
写实与梦幻
甲乙
一般来说,在读者心
目中,徐迅的文学成就主
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但
徐迅的写作并不只限于散
文,在中短篇小说、现代
诗歌等方面,他也很有建
树。多年来,小说创作一
直贯穿着他的文字生涯,
也曾为之呕心沥血。近期
,徐迅首部小说结集《梦
里的事哪会都真实》即将
出版。这让我们有机会全
面认知徐迅小说写作的风
格和特征。
对于我来说,可算是
徐迅早期小说写作的一个
见证者。这一点,倒是徐
迅常帮我“温习”记忆,从
中亦可见出其“点滴不忘”
的敦厚秉性。近两年,我
由于到龄赋闲,一直漂在
京都。作为朋友和老乡的
徐迅很热诚,每每把我招
呼到他主持的饭局小聚,
由此让我认识了京城不少
作家大腕。他对初识者介
绍我,总要开篇告白:“
这是我的老师。”说多了
,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做编辑发稿,这不就是我
的本职吗?我几次试图劝
止和修正,但徐迅始终坚
持此说。时间一久,我也
就心里甜甜地接受了。
回忆起来,我和徐迅
确是由小说而结缘。那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我调入《安庆日报》副刊
任小说编辑不久,还是个
满脑子“小说构思”的准作
者。一天,徐迅从郊县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那时,他还是个很“文艺
范”的小青年,精灵敏慧
。有些鬈发,系着暖色格
围巾;戴一副眼镜,镜片
后的眼睛亮亮的。我们的
话题自始至终没离开小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
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
都有乡村背景,父辈都是
值守大地的朴实农民。这
让我们对乡土人事有着深
切的体验和记忆,写作的
素材也得之于乡野自然。
在长江边的这座城池里,
我们热烈地讨论着“乡村
的小说”,竟不知不觉到
午后,并由此有了“大地
兄弟”般的投契。
现在我读徐迅这部小
说集,仍感十分亲切。如
果追根溯源,徐迅最早的
文学实践自小说始。他的
小说创作,虽有漫长的时
间跨度,中间也曾有间断
,但基本可以点线连缀,
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
阶段是在1980年代中后
期;第二阶段是1990年
代中期前后;第三阶段是
21世纪头十年。仔细想想
,徐迅小说写作的节点选
择很有趣。他并不是一直
都写小说,大多时间以散
文写作为主,且取得极高
成就。但他内心从未忘记
小说,有一种强烈的自我
意识:小说不能“抛荒”,
于是在每十年的某个期间
又投入一定精力写小说,
这说明他内心里是非常在
意小说的——甚至超出散
文。他曾向我表白:他丢
不下这从年轻时就开始的
梦想。也许他更爱的是小
说。
徐迅早期的小说中,
有一些篇什,我至今有很
深印象,如《冬至》、《
瞎爷》、《正月丧》、《
奶奶不死》等篇,多取自
亲身经历和体验,从他成
长的那片乡野采撷而来,
带有天然的朴实感和原初
性。由于灵感泉源都发自
培育他文学天赋的那片乡
土,因此他早期的小说和
散文相互漫漶,并无特别
严格的区分,只是在对人
物塑造和景物氛围的描写
上各有侧重。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
实》是徐迅写于2006年
的一部中篇。小说写的是
精神废墟间的人生,再现
了一个过往时代的语境。
通过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旧
木板楼,几个偶然住到一
起的青年的命运,倒映出
一个时代的虚幻变形,以
及废墟之上难以挺立的精
神。“我知道,我是连拳
头也握不紧的一个没有出
息的男人!但世界上这样
的男人远不止我一个,我
过得窝窝囊囊,却也心安
理得。”最为穿透人性的
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可谓
作者的神来之笔),深刻
挞伐了人性深处的动摇和
苟且——“我”终于要去为
朱良复仇,也是为自己释
放心中多时的愤懑和压抑
,要去报复一个姓钱的坏
官,但这仍然是一次无果
而终的“行动”。那个姓钱
的只是不着边际地说了几
句话,就让“我”的冲动灰
飞烟灭。这让我想起了鲁
迅笔下的阿Q——国人灵
魂深处的奴性,在历经所
谓不同时代的近百年间,
几无实质改变,并由不堪
的精神及生存环境所延续
,以此隐喻了人性的晦涩
和陈腐现实的关联。但“
我”最后毕竟从这环境中
走出,这种微小的变化也
是改变的开始。以此,徐
迅赋予了这部中篇小说以
超出那个时代同类小说的
深度。
《一路平安》颇为奇
特。一路平安实为“一路
不安”。但这不安更多是
来自命理中的,是人性中
常有的对灾祸的预感。应
该说,不舒展的生活和皱
巴巴的精神总是同病相怜
。车子行驶在蛇一般扭动
的乡路当中,“我”在看自
己手相时,突然对自己宣
布“你多灾多难!”随之惊
呼一声“这车子不能坐!”
这很让人莫名其妙。但它
揭示的是,我们的灵魂中
总有灾祸临头的基因。这
不是一个早晨、一段人生
所能形成的。它证明的是
我们心性中隐伏着某种“
恐惧”。它如影随形,时
时像绳索捆绑着我们。这
更多是由负面主导的历史
文化传统所带来。我在阅
读时也一直提心吊胆。问
题是最后小三轮车到达目
的地,并未发生什么实质
的灾祸。由此我这么认为
:虽然现实中没有发生,
可是“灾祸”却在我们灵魂
中有准备地发生了。
《****》中的张
徐迅,安徽潜山人。历任潜山县城建局干部,《潜山县志》编辑,张恨水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恨水研究》副主编,北京《阳光》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安徽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半堵墙》《想象一株梅》《大地芬芳》,诗集《失眠者》,长篇传记文学《张恨水家事》以及中短篇小说作品。曾获安徽省文学创作贡献奖、煤炭部乌金文学奖、老舍散文奖。散文曾多次选入《中国年度最佳散文选》《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中国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新时期散文精选(1978—2003)》等选本。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
一路平安
找人打架
十几岁时的一次逃跑
抵抗
为谁的英雄
上山记
鹅事
病毒
唱错了
等人喝酒
丘陵人物
小说四题
苇塘
冬至
正月丧
民谚的诞生
树神
绿太阳
熬日头
白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