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我国古代经由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故事,《集异成谭:民俗·神仙·志怪故事精编》从中选取了一些短小精炼又不乏生动情节与人物的小故事,主要有美丽曲折的民俗传说、想象奇特的神话故事、古代文人创作的志怪小说和传奇等,用现代人的视角做了精心改编,其中一部分故事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大多数故事都是被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古代笔记小说中并不广为人所知。《集异成谭:民俗·神仙·志怪故事精编》配有大量精美插画,图文并茂,愿读者从阅读中体会古人的丰富情感、思维逻辑和是非观念,感受传统故事经久不衰的魅力。
人类口述的第一个故事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存世的故事中,最早出现的是神话故事。这是远古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思考的时候,依靠稚嫩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相对更为成熟的想象力而获得的灵感,而且,它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学,人类几乎所有的叙事文学,根源都在古老的神话中。
中国的神话故事包括创世神话、大灾难神话和英雄神话。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大灾难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英雄神话有《共工撞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主要描写人与神的关系,人类是神的造物,而最终开始反抗神。这个矛盾贯穿了所有的远古神话。
当神话色彩渐渐褪去,人类成为故事的主角,便有了离奇优美的民间故事和文人创作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仙女与凡人相爱,妖精游荡在人间,善良的人获得神灵的褒奖,作恶的人遭到幽冥报应……情感和经验逐渐代替了想象力,成为人类创作故事的源泉。人们不但在故事中描绘爱与恨的冲突,而且让故事承载起道德教化、是非观念。故事成了一种教育的手段,通过人物命运,讲故事的人试图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为了达到目的,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曲折复杂,人们更加注重讲述时的节奏,也学会了刻意设置悬念,吸引听众和读者,就这样,故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越来越接近现代小说的文学形式。于是,唐代出现了传奇,这是一种在艺术价值上比肩于唐诗宋词的文学创作种类,大家熟悉的《西厢记》,就脱胎于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作品,也是唐传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它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贵族少女崔莺莺勇敢追求爱情,与张生私定终身,结局却是所爱非人,遭始乱终弃。有趣的是,自古都有人认为,这篇传奇有自叙的意味,故事的男主角、那个薄幸的“张生”,就是元稹本人。本书中的《月老牵红线》《秦女弄玉》《猴幻少年》等,都改编自唐代传奇。而《承云府君》《蛇悼母》《一双美腿换臭脚》《女鬼赠罂》《陈庆孙不信鬼》等,则是改编自唐传奇的前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
清代是传统虚构故事(短篇小说)的巅峰时代,代表作品就是《聊斋志异》o《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老秀才,终生科举不利,至死也没有考上举人。但他凭兴趣写的《聊斋志异》,为他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奠定了一席之地。《聊斋志异》说妖道鬼,归根结底说的却是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是文学永恒主题”的写作规律。本书中的《崂山道士》《瞳人语》《雨钱》,便是改编自《聊斋志异>o
除了神话和民间故事、文人创作故事之外,故事还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历史。我国的历史故事始自“三皇五帝”时期,虽然与神话有不少重叠之处,但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比如古代君王舜的故事,他是长子,生母早亡,而他父亲昏聩固执,因受到后妻和小儿子蛊惑,几次三番要谋杀舜,这样的故事,想必在原始的氏族部落中经常发生,也是最为典型的伦理故事的框架。后来,历史内容不断扩充,帝王将相的争斗、智谋,王朝的兴衰更替,草莽英雄的崛起和失败,都成了人们述说的故事,这些故事集结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文艺类别——评话。在评话的基础上,《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诞生了,这些文学作品也给后世提供了更多的讲历史故事的素材。本书中的《寒食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传说》《女婿为什么叫“东床”》《耳坠子是谁发明的》《盐水女神的故事》等,都是来源于历朝历代史实的历史故事。
故事的魅力巨大,人人爱听,人人爱说。每个人从小就与故事结缘,童稚时听长辈们讲故事,长大了自己从书中读故事。我们在故事里学习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常识,培育感情,锻炼逻辑,判断基本的是非善恶,故事可以说是文化最有效的启蒙。
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故事中,选取了一些短小精炼又不乏生动情节与人物的小故事,用现代人的视角做了改编,有一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许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也有不少被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古代志怪笔记小说中,不那么为人所知。
希望这本小小的传统故事书,能带给读者们一些乐趣和思考。
1. 春节——年兽的由来2. 春节——倒贴“福”字3. 春节——贴门神4. 关着大门吃年饭(铁拐李)5. 圈福6. 压岁钱7. 正月初三——老鼠嫁女8. 元宵节——东方朔与元宵姑娘9. 猜灯谜10. 踩高跷11. 立春——啃吃萝卜咬春12. 二月二——救玉龙炒金豆13. 寒食节——纪念介子推14.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15. 端午节——孝女曹娥16. 端午节——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17. 六月六——唐僧晒经书18. 六月六,回娘家(晋国卿孤偃)19. 立夏吃鸡蛋20. 七夕节——牛郎织女21. 中元节——目犍连救母22. 中秋节——嫦娥奔月23. 中秋节——吴刚折桂 24. 中秋节——兔爷25. 月饼的由来26. 重阳节——桓景避疫27. 冬至——张仲景与饺子28. 腊八节——朱元璋与腊八粥29. 小年——大年与小年的传说30. 小年——张灶王的传说31. 筷子的由来(姜子牙、大禹)32. 馒头的由来(诸葛亮)33. 东坡肉的来历34. 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35. 盐的传说36. 杜康造酒37. 李白酒家38. 曾国藩酒令故事39. 茶圣陆羽的传说40. 大红袍的来历41. 碧螺春的由来42. 月老牵红线43. 巧嘴媒婆44. 贴双喜(王安石)45. 哭嫁46. 姑娘的嫁妆47. 凤冠霞帔坐花轿48.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乾隆)49. 拜天地的由来50. 闹洞房的来历51. “岳父”、“岳母”称谓的由来52. “堂客”称谓的由来53. 东床快婿54. 吹箫引凤55. 比翼鸟与连理枝的传说56. 产房门上挂红纸、镜子、剪刀的传说57.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58. 韩湘子祝寿59. 五女拜寿60. 东方朔偷桃61. 长寿面的由来62. 披麻戴孝63. 烧纸的由来64. 姜太公在此65. 制陶器和种棉花的起源66. 生肖的传说67. 望帝和杜鹃的故事68. 两碗“双口吕”(绍兴香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