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总结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监测新成果,积极应对和适应区域显著增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编写了《西藏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9年)》。该公报共分四章,分别从大气圈(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天气现象)、冰冻圈(冰川、积雪、冻土)和陆面生态(地温、湖泊、植被、生态气候)等方面揭示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可为政府有效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升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本公报可供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时参阅,也可供气象、生态环境、农牧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从事气候和气候变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气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积雪、冰川和冻土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受海洋热膨胀和冰川冰盖消融影响,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遭受更为严重的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低海拔岛屿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日益显著,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日益加大。青藏高原又是影响我国中东部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策源地。因此,研究和分析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意义重大而深远。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的微小波动往往会引起环境的重大变化。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气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近50年来,西藏气候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区域内各种气象灾害的频发和加剧,而且导致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冰湖溃决、冻土消融、病虫害加剧等,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
前言
编写说明
摘要
第1章 全球与全国气候变化
1.1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1.2 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
1.3 全国气候变化
1.3.1 气温
1.3.2 降水
第2章 西藏自治区气候要素的变化
2.1 基本要素
2.1.1 平均气温
2.1.2 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1.3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
2.1.4 降水
2.1.5 日照时数
2.1.6 云量
2.1.7 相对湿度
2.1.8 平均风速
2.1.9 积温
2.2 极端气候事件指数
2.2.1 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2.2 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最低气温极大值
2.2.3 暖昼日数和冷昼日数
2.2.4 暖夜曰数和冷夜曰数
2.2.5 霜冻日数和结冰曰数
2.2.6 生长季长度
2.2.7 1日最大降水量和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
2.2.8 降水强度
2.2.9 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
2.2.10 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润日数
2.2.11 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
2.3 天气现象
2.3.1 霜
2.3.2 冰雹
2.3.3 大风
2.3.4 沙尘暴
第3章 西藏自治区冰冻圈的变化
3.1 典型冰川(冰湖)
3.1.1 古里雅冰川
3.1.2 普若岗日冰川
3.1.3 申扎杰岗日冰川
3.1.4 杰马央宗冰川及冰湖
3.1.5 冲巴雍曲流域冰川及冰湖
3.1.6 米堆冰川
3.2 积雪
3.2.1 积雪日数
3.2.2 最大积雪深度
3.2.3 积雪面积
3.3 冻土
3.3.1 最大冻土深度
3.3.2 土壤冻结开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3.3.3 土壤冻结期
第4章 西藏自治区陆面生态的变化
4.1 地表温度
4.2 湖泊
4.2.1 色林错
4.2.2 纳木错
4.2.3 扎日南木错
4.2.4 当惹雍错
4.2.5 玛旁雍错
4.2.6 拉昂错
4.2.7 佩枯错
4.2.8 桑旺错
4.2.9 塔若错
4.2.10 羊卓雍错
4.2.11 普莫雍错
4.2.12 多庆错
4.3 植被
4.3.1 植被覆盖状况
4.3.2 植被时空变化
4.3.3 植被生物量
4.4 区域生态气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