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为研究中国古诗词曲翻译理论的专著。作者主要从文化层面探讨古诗词曲的可译性,并以古诗词曲的优秀译文展示其传译的要旨与技巧,供读者参考与欣赏。《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可作为英语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中国古诗词曲爱好者阅读使用。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融学术与艺术于一体。它把你带到遥远的年代,带到令人难忘的岁月。那儿有“红粉腻、娇如醉”的景色,有“倾域”、“倾国”的佳丽,有“无穷处”的相思。你会找到美,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翻开书,你就进入了甜美悠长的梦乡;合上书,梦乡还会持续很久很久。
我到上海参加学术活动,与老朋友顾正阳教授联系,得知他又有新书要问世——《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每有新书发表,顾教授总让我先睹为快。我认真拜读后,写上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权充作序。
好的诗歌,包括民歌,是人们发自心底的声音,人心是相同的、相通的。因此,无论是“下里巴人”的诗歌,还是文人雅士的诗歌;无论是西方的诗歌,还是东方的诗歌;无论是古代的诗歌,还是当代的诗歌,都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可译的。
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有两个问题是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那就是语言与文化。而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译者的关注。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就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层面上说,文化包括了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任何标记;从狭义的层面上说,文化包括历史、神话、传说、传统、习惯等等。人们对狭义的文化更有兴趣,因为它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贴近他们的心。
顾正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长期从事古诗词曲英译、英汉互译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古诗词曲英译理论探索》、《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古诗词曲英译文化研究》、《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等古诗词曲英译方面的专著5部。
第一章 展现小画——别样的文化、别样的美
第二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鸟类文化
第三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闺怨文化
第四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乐器文化
第五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宫廷文化
第六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服饰文化
第七章 古诗词曲英译中的禅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的颜色可改变,可变深、可变淡,甚至可以改换颜色,或无中生有——无颜色增译颜色,或有变无——有色不译出。小画的声音的分贝可能改变,可以变高,可以变低;频率可以改变,可以变高,可以变低;声音可以无中生有——无声译出声音,或有变无——有声不译出。状态可能改变,静态可以变动态,动态可以变静态。其中一方面“有变无”造成另一方面的“无中生有”,这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是“失之少,收之多。”动静之转移常常是为了寓静于动、寓动于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无论怎么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让译语读者见到浮在表面上的一点文化,让他们见到冰山~角,或者冰山一角之一角,或者是一块大冰块;让他们见到水面上的鱼尾,或者溅出的白色小花,或者微微转动的涟漪;让他们知道这儿有文化,并且透过蛛丝马迹的文化,结合诗歌意境,想象到大体的文化意义。通常是一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是精确的含义。译语读者的想象力有点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装上了罗盘的帆船”,它们大多数情况下能到达大洋的彼岸,但不一定到达预定的港口。联想之鸟一旦展翅,就会与本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特别是把自己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情,尤其是爱情(当然是失败的爱情)联系起来——飞向既远又近——时间上已远,但由于天天想到又觉得近——的往事,感受一番痛苦——得到满足和愉悦。译语读者的审美旅途与源语读者不尽相同,但得到的审美感受是一样的。试从以下方法展示这幅小画。
1.显大画现小画没有一幅图画是没有人物的,有的由视觉而得,有的凭想象而见。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时隐时见。那些“凭想象而见”的图画没有人物,只有物象与景色。但人们通过细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近看、远看,不但能看到人物,还能看到人物的心情,因为正如塞缪尔所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心情。”实际上这是以小见大——风景是小画,人物是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