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红学研究为基础,首先从《红楼梦》研究的“自然范畴”中划定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开发的内容,并提出了“一心两通,三读四教”的课程建设模式。以行动导向为中心,分别研究了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在《红楼梦》课程中的运用。并提出“三层三阶”《红楼梦》视频课程建设框架以及《红楼梦》人文素养课程的教材开发与编写思路。本书从理论层面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开启了我不惑之年的大门。何谓“不惑”?不是通晓了所有的学问,而是完全了解、认清了自己。可以本着心做事,守着情为人,循着礼交往。明白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知晓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可以在放弃中豁达,更能在选择之后坚持到底。人到四十,会被岁月磨去一些棱角,同时也会因为历经而立之年的果敢抛光一份本真。所以在我看来,时间概念下的“四十不惑”正是生命格局中的“人生之获”。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人”,一位学习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立志要传承它的人。也许你会笑话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如此宏大的理想,它能实现吗?其实在四十不惑的时间节点上再看人生理想,会少去一份漫无目的的冲动,多一丝基于现实的清醒,自然也能提高些许成功的概率。
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的终极意义就是惠及民众,红学研究也不例外。我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使得将它作为载体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天经地义的选择。然而如此博大精深的红学研究,如何去惠及民众?民众又在哪里?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寻找答案。曾经雄心勃勃、天南地北地游学讲座,但学术惠及民众的效果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在仰望星空、目视前方的同时,忘记了俯视脚下、环顾四周。只知道做理想中的“学人”,却忽略了自己是现实中的大学教师。换言之,学术所惠及的民众需要聚焦,而不是所谓的芸芸众生。惠及的方式千差万别,选择的依据却需要立足于自己的身份与职业。如此于我而言,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民众”其实就在我的身边,他们应该是我朝夕相处的学生。惠及民众的方法与路径,应该基于我的职业——大学教师,所以最直截了当的就是以红学研究为基础,将《红楼梦》开发建设成一门人文素质课程,进而实现学术惠及民众的终极意义。
对于一个问题,人要达到思想上的通透已经不容易了,然而在现实中,人最难跨越的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2013年8月,我入职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正式迈开了我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步伐。然而如何建设?准备什么?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它史无前例,无处借鉴。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常规的三年学制中,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技能而轻人文。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责怪谁,因为它不仅仅关乎国家教育宏观层面上的方针政策,也涉及每一所高职院校教学运转的机制体制问题,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怎么办?于是,我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现实,计划从《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微观层面上尝试性地做一些探索和改变。
我发现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有两大问题特别突出。第一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呈平行线趋势,它们相对独立,自成阵营,人文课与专业课永不相交,呈现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第二就是在有限的学制年限中,为了满足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实操,人文素质课程的时间往往是被剥夺的对象,原本并不宽裕的人文教育空间因此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这两大问题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
于是我就想,《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能否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课堂尝试,以《红楼梦》为平台的“通晓文化,融通专业”课程建设核心思想形成,紧接着就开始从理论层面上逐一厘清一系列的学术与教学问题。因为我的第一学位是管理学学士,所以到了标榜学院之后就在商学院任职并教授“管理学原理”,因此《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融通专业”的第一个试点,就是以红楼故事作为案例库为学生讲解、诠释管理学的基本职能。这样的教改尝试,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申报校级课题项目的时候,被多位评审专家直言不讳地告知“无意义”。幸而有我们阎红院长鼎力支持,力排众议,给我留了一份“试验田”。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沉淀,2015年4月,25万字的专著《从红学到管理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第一份成果。更幸运的是,这本书一举获得四川省高职研究中心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10月,我又以“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红楼文本为案例,录制微课“领导的职能”并获得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四川省二等奖。这两项荣誉虽不大,等级也不高,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因为它斩钉截铁地回应了“无意义”论,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红学能惠及高职学生的一缕曙光。
《红楼梦》与管理学试点成功之后,我本着“通晓文化,融通专业”的理念陆续为学院其他专业开设《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如为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红楼梦》与中国服饰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建筑设计专业开设“《红楼梦》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家具设计专业开设“《红楼梦》与中国家具文化”的课程内容,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开设“《红楼梦》与中医养生文化”的课程内容等。这样的创新性人文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极为新鲜,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学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永不相交的魔咒算是被打破了。如此一来,前面所提到的高职教育的两大问题就解决了一个,那另一个呢?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人文知识,在并不宽裕的时间里如何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呢?这又让我陷入了新一轮的沉思。
时间到了2016年,我在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学锋教授的亲自指导之下,参加了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前前后后历经了8个多月。李教授的严格、比赛的严酷、参赛作品颠覆性的多次重来,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胆颤。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当年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能获得国家级奖项,当然是兴奋的,这对于我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参赛作品的需要,我浓缩提炼出了《红楼梦》的“三层读法”。这套读法逐渐被完善,后来成了《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灵魂。另外,在参赛过程中,要求做到课堂信息化全贯通,这迫使我建设了很多视频课程资源,以备课堂教学使用。正因为视频课程资源的形成,改变了我已有的教学思路,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由知识、能力、素养三大目标组合形成的,《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下,知识、能力、素养三大目标的达成都是在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导而完成的。但有个问题出现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既要完成知识的记忆,又要做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一节课,老师只能完成知识点的讲授,能力训练基本没有时间了。于是我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人文知识积累的前置化和网络化;能力训练的课堂化。也就是说,把相对固定的知识点的学习放到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把课堂的时间用于相关能力目标的训练与提升。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要实施人文知识积累的前置化和网络化,前提条件是要有系统的视频课程资源。于是从2017年开始,我单枪匹马逐步建设了一系列课程资源。通过三年的孤军奋战、挺身独进后,微课视频资源库现已颇具规模,其中包括:20个红楼文化系列,240余集;章节视频课25讲,1000余分钟;主题视频课16讲,1000余分钟;红楼音频课60集,800余分钟。
2018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取得的实践成果和先进典型,回顾与总结省教育系统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弘扬省教育系统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决定开展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推选活动。我们学院收到教育厅“川教函〔2018〕547号”文件之后,决定让我申报。在我看来,争取这样的省级荣誉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面向的是全省所有高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985”“211”等一流本科院校,且名额只有10个,我们一所民办专科院校又去凑什么热闹呢?但在领导的一番鼓励之下,也为了表示自己愿意配合工作,我将《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情况撰写成案例提交了上去。同年12月底,四川省教育厅公示结果,我们的课程建设被评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我个人也因此成为四川省教育改革“先锋教师”。这一次,我没有掩饰自己的激动。我想对于任何一位教师而言,自己的教改成果能得到众多教育界同行、专家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荣光的呢!
2020年7月,为落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由我撰写的《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竣稿,并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结合视频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互联网+”立体化教材。教材本着“通晓文化,融通专业”的理念,旨在以赏析红楼文本为出发点,系统梳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渊源,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衣、食、住、行、思的生活样态,进而理解中华本源文化的意蕴之美。教材共分为三篇:“红楼文本篇”“红楼文化篇”和“红楼资源篇”。“红楼文本篇”是从小说的角度赏析《红楼梦》的语言、人物、诗词、叙事结构等;“红楼文化篇”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国服饰、建筑、园林、礼仪、儒道、医药、饮食等,这部分内容的选择是和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门类对应起来的;“红楼资源篇”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渊源制作成系列微课,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课本,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完成自主自由学习,进而形成“一本教材码上学”的新形式。同年9月,我院和超星学习通平台合作,利用《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资源开设网络平台课,2020级各专业新生都在超星平台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与考核。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评教结果来看,效果甚佳。同年12月1日,四川省教育厅正式发文,我院“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被立项为“第一批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建设课程”,这标志着《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课程资源的建设,第一目的当然是教学,然而在建成红楼系列视频课程之后我发现,它们除了能满足课堂教学,还能惠及普通大众。于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借助抖音平台开设了“经议红楼”抖音号,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微课共享于社会,现已推出200余集,拥有粉丝6万余人,视频播放量高达400余万次,这对《红楼梦》的普及与中国文化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赞曰:“解经之义可贵也。”同时,“经议红楼”也被写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红学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是我“而立”之后的收官之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其间有教材的出版,有资源库的建成,有论文的发表。这些成果都标志着《红楼梦》作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有了阶段性的收获,也记录着红学研究与我同生共长的生命痕迹。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终点,因为它们伴随着辛丑牛年的钟声,而成为我迈向“天命之年”的起点。
作者
2021年2月12日
辛丑牛年正月初一
马经义,生于1981年,四川绵阳人,教授,现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小学及高职院校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评审专家、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现已出版《中国红学概论》《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从红学到管理学》《红楼文化基因探秘》《红楼论稿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专著10部,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及多家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4部,研究著述400余万字。主持研究省厅级科研、教改课题11项。曾荣获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多次获得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因学术思想独特、教学成果丰硕,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先锋教师。
目 录
第一章 从红学到教育学
第一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第二节 《红楼梦》研究格局及其对课程构建的意义
第三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选取
第四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二章 《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探究
第一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目标群体
第二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五个基点
第三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式
第三章 《红楼梦》“三层读法”的理论研究及运用
第一节 《红楼梦》“三层读法”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三层读法”在《红楼梦》分回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在《红楼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概况
第二节 《红楼梦》项目教学设计
第五章 引导课文教学法在《红楼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第一节 引导课文教学法概述
第二节 《红楼梦》引导课文法教学设计
第六章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红楼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第一节 角色扮演教学法概况
第二节 《红楼梦》角色扮演教学设计
第七章 《红楼梦》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课堂教学思路
第二节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三节 课堂教学特色与创新
第八章 《红楼梦》“三层三阶”视频课程建设研究
第一节 视频课程的含义
第二节 《红楼梦》视频课程的现状
第三节 《红楼梦》视频课程体系构建
第九章 《红楼梦》作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高职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实施的现状
第五节 树立高职教育案例教学观
第六节 案例编写建议
第七节 《红楼梦》与管理学
第十章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五个步骤
第二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编写的前提
第三节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设计样章
第十一章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研究
第一节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第二节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节 从文学经典到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
第十二章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三三读法”实例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三维读法”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的“三境读法”
第三节 中国古典小说的“三层读法”
第十三章 论红学史研究的“四维三层”模式及意义
第一节 “四维三层”模式中“四维”的内涵
第二节 “四维三层”模式中“三层”的内涵
第三节 “四维三层”模式中“四维”与“三层”的关系
第四节 “四维三层”模式对红学史研究与撰写的意义
第十四章 论《红楼梦》研究的自然范畴及意义
附录 红楼短札集萃
附录 江河浩荡,万马奔腾——《〈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研究》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