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昆曲、普洱茶,这是余秋雨先生视为具有: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和长续性这五大特征,因而才可称之为“极品”的三种中国美学品类。本书即是对这三者的美学言说。余先生将其亲身历练与学术研究为一体,采用既磅礴大气又优美感性的散文笔法,让人读完既长知识又有阅读快感。
此版《极品美学》,内容上除了中国特有的三项美学极品外,余先生还将《文心雕龙》所包含的中国美学基点进行了研究,并附于书后。这样,读者对中国美学的了解会更完整、更深入了。
自 序
一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个常用的概念:“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
借用这两个概念,本书的主旨是:从“虚拟美学”到“实体美学”。本来也想用这十个字来做书名,只是觉得太长了一点。我的书名,都比较短。
先来解释一下“虚拟美学”。
与经济不同,“虚拟美学”是西方美学的主流。由于文化强势,它渐渐又成了国际美学的主流。即便我们中国自近代开始研究美学以来,也顺着这条路子在走。
这种美学的主要特点,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力图打造一个理论框架。这种框架体制宏大,概念丛集,虽然不断提到美和艺术,但是与实际发生的美学现象和艺术创造,相距甚远。因此,即便是理论素养很高的艺术家,大多也不会去碰这种美学。这种美学,主要出现在大学课堂,以及一些以此谋生的“美学研究者”手上。由于大学课堂很多,这样的研究者更多,“虚拟美学”便大行其道。
但是,这种美学与现实世界对美的需求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现在世界上,不管是哪个地区,还是哪个族群,都会以“美”作为追求目标。所以“美学”总让人心旌摇曳,恨不得好
好来补课。谁知一进入,遇到的总是虚拟再虚拟,抽象再抽象,空洞再空洞,实在让大批爱美之人深受其累,不知所措。
且不说美学的祖师爷群体如鲍姆加登、康德、黑格尔他们的玄奥了,就举中国最普及、最权威的例子吧,那就是二〇一〇年新版《辞海》有关“美”和“美学”的条文。我一点也不想为难《辞海》,它有不小的社会贡献,自己还是它的“正版形象大使”,只因为我要说的条文集中了当代中国权威研究者们共同得出的结论,略作解析就颇具代表性了。
《辞海》对“美”下的定义是——
美,是存在于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中的被人发现、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令人愉悦或爱慕的形象。
从理论逻辑来看,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美”的对立面是“不美”,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中,同样被人发现和创造,同样体现人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力量,同样让一部分人愉悦或爱慕。如果“美”与不“美”在定义上无法区分,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个定义,又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定义作为美学的出发点呢?
《辞海》的编写者也许觉得这个定义有点简单,就以自己的美学立场,进一步定义了“美”——
美是人的社会实践、能动创造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形象显现,确证了人的思想、情感、智慧、价值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主体与实体、客观性与社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具有形象性、可塑性、发展性、丰富性、独特性、愉快性等特征。
不知道大家读了这样的定义,作何感想?要说艰深,一点儿也不艰深,每句话,每个概念都看得懂,但加在一起,到底说了什么?
这就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现状。
我不想再举别的更极端的例子了,仅仅这两条定义,已经可以说明什么是“虚拟美学”。
其实,我也已经把“虚拟美学”的对立面“实体美学”呼唤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