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书为第9辑,除了保留传统栏目“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和“中日美学交流”之外,新增了“中国艺术研究”“海外汉学家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交流”三个栏目,本辑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对推动中国美学研究深入发展具有参考作用。
主编的话
《中国美学》办到第七、八两辑的时候,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2019年初到今年5月,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再过问这个集刊。我自然心灰意冷,尽管左支右绌还在支撑,但也准备放弃了,或者最多再办两辑试试。之所以在两可之间徘徊,就是因为当时还有杨宁和郑子路两位博士在坚持,他们认为这个集刊办到现在,在公众号和中国知网上已产生良好反响,放弃太可惜,还是要办下去。今年春节期间,我想让他俩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以便组稿,同时也对编委会做一点调整。这里,我向不再担任编委会主任的董学文教授和尤西林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正当蹒跚而行之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的申请获批,这个变化使局面很快好转,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总结前8辑的办刊经验,保持特色,严格要求,把这个集刊办得越来越好。
本辑在栏目设置上,除了保留传统栏目“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和“中日美学交流”之外,还新增了“中国艺术研究”“海外汉学家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交流”三个栏目。在“中国艺术研究”栏目中,施锜等学者通过对“潇湘八景图”、琴曲解题、中国绘画与绘画理论的论述,体现了他们对中国艺术的独特观察和审美感受。本辑的“海外汉学家美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海外汉学家的访谈文章和学术论文,体现出了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内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美学”栏目中,徐良等学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美学问题和美学概念的考察,为我们理解中国美学的独特意涵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和论点。而在“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栏目里,邹建军等学者用精彩的论述,揭示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本辑增色不少。作为本集刊的特色栏目,“中日美学交流”至今已经延续了8辑,本辑刊发了中日学者对中国美学和日本美学的研究文章,这非常有助于增进中日美学的交流,为我们了解日本美学和东亚文化提供了一个有......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美学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和中国美学研究 ,著有《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主编《北京审美文化史》(三卷本,撰写上古至元代卷);合著《中国美学主潮》等。在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美学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华美学学会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近20项。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庄子的宜居美学思想 徐良
《荀子》杨倞“伪”字注的误读与接受
——论荀子礼乐美学的中心概念 李忠超 刘彦顺
西周用乐及其诗性政治建构 王燚
汉末魏晋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与悲情审美 李旭阳
程颢的体贴“工夫论”及其美学意义 吴鹏
从氤氲到凝重——美学视域下的张载气化自然 张学炳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哲学的诗性根源于感性与理性
——以彭富春《论大道》中的相关论述为个案 邹建军
宗白华对古典哲学运用态度的一个转变
——以其对“虚实”的界定为考察点 丁乙
由“方法论热”看中国文论与美学自主性的确立 云韬
论审丑现象的心理机制及美育价值 王佳莹
中国艺术研究
南宋“潇湘八景图”的时间与光影之美 施锜
琴曲解题的美学解读 赵书至 张晶
体理与呈心:气与宋代画论的关系探析 田婧媛
《临川四梦》插图的图像问题研究 晏娜 张雯
论黄宾虹三“师”说的国画美育建构 陈楠
海外汉学家美学研究
海德堡汉学学派:德国汉学家梅嘉乐教授访谈录 陆颖/
政治·道德·审美
——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的美学特征论 张雅斐
中日美学交流
明治时期日本绘画美学的现代“写生论”转向 臧新明
从俳谐看日本人的自然审美观 崔莉
日本美学研究的传统与变革
——《多元文化时代下的日本美学研究》导言 郑子路
东方美学 〔日〕金原省吾 著 郑子路 译
中西美学交流
诗意的时间
——解构主义时间观念对后现代美学的影响 谷若峥
《中国美学》稿约